续写“太湖美” 打造“幸福湖”——江苏无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运
大自然对无锡的偏爱藏在青绿之间。金秋时节,漫步在无锡的太湖岸边,但见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水天交织处鸟飞鱼跃,步步皆景、处处入画。8月底,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太湖治理成效,江苏省无锡市出台了《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明确了时间表,亮出了施工图。
太湖是长江流域重要湖泊水体,也是长三角都市圈重要生态空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环太湖区域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作为环太湖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无锡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在污染防治上保持定力、在保护修复上精准发力、在绿色低碳上持续用力,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太湖畔舒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守护一泓清波,绘就生态蝶变新画卷
江河交汇、湖湾密布。无锡坐拥太湖595平方公里,河道5635条,承载了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想象,也承担起生态保护的责任。
江苏省15条主要流入太湖的河道,有13条在无锡市。这里湖湾多变、水浅流缓,湖体负荷大。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暴发,对太湖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至此,一场持续16年的太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帷幕。
大江大湖的治理和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07年以来,无锡市坚持从水里和岸上两端抓源头、从治理和保护两手抓减污、从长效和应急两面抓治理、从约束和激励两头抓推进,扎实开展太湖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工作。
“16年来,我们累计投入1125亿元用于太湖治理,其中87%由地方投入。”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介绍,全市凝聚共识,合计实施结构调整、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生态修复、蓝藻打捞、安全供水等6大类7108项重点工程治理太湖,无锡举全市之力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太湖清波。
保护太湖,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近年来,无锡一鼓作气压减钢铁产能520万吨、水泥产能30万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25万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887家。为了更好地修复与保护沿太湖生态,无锡在沿太湖500米范围内,全面开展退耕、退渔、退居,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绿地,以生态之力徐徐恢复太湖勃勃生机。
如果说控源截污、蓝藻打捞等举措在外部控制了入湖污染负荷,那么生态湿地修复则是在内部为太湖“疗伤”。梳理十多年的治湖经验,无锡人得出了“三分治,七分养”的“秘方”。
“快来看,河里长了一片树林,一眼能看到水底咯!”秋日美景倒映在梅梁湖清澈如镜的湖面,繁茂的水草随波摆动。很难想象,眼前水体透明度达80厘米、水生植物覆盖率达67%的湖湾,曾是一片清淤堆场,过去时常恶臭连连。
2018年以来,无锡在梅梁湖水下开展水草人工种植。5年来,累计培育了84.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这是无锡科学治湖的一个缩影,当地通过围隔消浪系统、鱼类生态调控技术、沉水植物群落配置技术等手段,治养结合、内源减负,重塑太湖生态系统,收获满湖碧波。
因生态而立,依生态而美,得益于十六年持续发力,“太湖明珠”正重绽光芒。今年1月至9月,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水平,无锡水域总氮浓度同比下降5.74%,1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生态综合指标创16年来最好水平。
加快低碳转型,打开产业发展新格局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地区历来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经济重镇之一。工业崛起后,无锡人感受到了巨大的生态压力。在空间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无锡、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在探寻答案。
“聚焦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三大重点”“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今年无锡“两会”现场,“双碳”是代表们念叨最多的热词。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内涵提升,持续提升城市魅力吸引力。
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的转型发展,是无锡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封神第一部》《八角笼中》《中国机长》《流浪地球》《人世间》……提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业内人都知道它们诞生于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座冉冉升起的电影梦工厂曾经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
2008年,为落实太湖治理战略,无锡全面关停了位于太湖岸边的雪浪初轧厂。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迈进。无锡国家数字产业园所在的滨湖区一方面关停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制造工厂;一方面瞄准绿色高效的科技拍摄和数字制作,引入800余家国内外知名的数字文化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
近年来,抢抓“双碳”机遇,环保产业在宜兴乘势兴起,并成为当地新的经济支柱。
“环境脏乱差、机器整天轰鸣不停”曾经是人们对污水厂的印象,但坐落在宜兴的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是另一番景象。鸟瞰全厂,三个功能区像一片三叶草坐落在绿茵丛中。在这里,治理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用来冲调咖啡。
“打通生态和产业‘任督二脉’后,绿色产业正悄然兴起。”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介绍,宜兴全市有2000多条入湖河道,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既是责任,也是自觉。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全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国家级高新区,培育了18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完善的环保产业集群。
守护“青绿”,低碳“探路”,无锡正密集落子。十余年来,无锡坚持以绿色发展带动产业聚变、技术质变、应用裂变,培育了物联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4%……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守护太湖碧波安澜。
2022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无锡的“绿色转型”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培育了新的产业增长点。
坚持绿色惠民,激发幸福生活新动能
一曲《太湖美》,唱不尽人们对太湖的神往。今年“十一”期间,无锡迎来了1100万游客。从烟波浩渺的鼋头渚到依水而建的惠山古镇,人气旺、欢声高、活力足,这样的景象无不彰显着太湖的独特魅力。
无锡在守护太湖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倾听、回应人们的呼声,以获得感、满足感为出发点,推动绿色发展。
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南部,是贯通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驻足湖边,拿出几块面包,小鸟会俯冲而来,满载而归。人与鸟的默契,是无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沿着湿地骑行、漫步……正成为当地人在家门口寻觅的“诗和远方”。
以往,为了保护湿地生态,城市一般会采用封闭式管理,在公园外围设置围墙。近年来,无锡市综合考虑“市民休闲”和“城市透绿”的双重需要,实施了湿地公园“拆墙透绿”工程,通过增设便民通道、改造慢行系统、布局游览空间,让绿水青山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近年来,无锡已建成40余个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修复覆盖全市。同时,一个个街头绿地、小游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大小小的绿色空间不仅成为涵养太湖的“绿肺”,也让生活处处皆风景,为居民的幸福生活增添色彩。
“科学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无锡市市长赵建军介绍,无锡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太湖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动力,依靠科技、产业、文旅等多种手段,把生态底色转化为发展亮色,让百姓在家门口就有更多获得感。
“现在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离不开日益变美的生态环境。”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东塘街村果怡生态农业园负责人朱爱勇笑得合不拢嘴。三年前,这里村容村貌老旧无序,一派破落景象。当地痛下决心,建设了近千亩高标准农田,并引入社会资本打造露营基地,利用村民闲置农房建设文创店铺,向着新农村建设大步跨越。
三年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江南景致重现东塘街村。环境好了、游客来了、产业旺了,这里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近5000元。一大批文旅项目加速集聚,为乡村带来了无限生机。
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绿色发展。无锡用一个个生动的范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太湖,这一长三角的生态之泽,真正变成了新时代的惠民之湖、幸福之湖。
■数说
2022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
今年1月至9月,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水平,无锡水域总氮浓度同比下降5.74%。
16年来,无锡合计实施结构调整、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生态修复等6大类7108项重点工程治理太湖。
数据来源:无锡市相关单位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31日 05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