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颜值丰内涵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成为公共文化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近年来,山东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作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涵盖公共阅读空间、文艺普及空间、文化展示空间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浸润群众的美好生活。
融入新理念,打破人群圈层与行业壁垒
与传统文化空间以公共文化场馆为载体的建设模式不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多设在都市商圈等人群密集区域,采取新(改)建、共建、共享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延展度。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文化惠民行动,打造文化驿站、文化广场等新型文化空间。全省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融入新理念、服务新格局,打造更多群众身边的“文化客厅”。
在聊城古城区,以光岳楼为起点往西数百米,有一家名为沐凡舍·唐的综合文化空间,它融合聊城高唐书画艺术与城市书吧、生态庭院、手工坊等空间板块,打造“书店+”运营模式和特色创意品牌,游客可以在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举办书画展览、分享读书心得、参加公益性“艺术夜校”活动,也可购买地域风格浓郁的文创产品,享受沉浸式读书、高品质休闲体验。聊城市高唐县委宣传部四级主任科员王金会说,在闹市区打造这样一处文化空间,旨在创新服务模式、打破受众圈层,吸引更多人近距离领略高唐代表性文化符号。
红韵乐安·城市会客厅位于东营市广饶县乐安公园内,毗邻广饶核心商圈。聚焦“一老一少”人群和旺盛的游客需求,红韵乐安·城市会客厅开设稚趣坊、临湖书苑、时光杂货铺等功能室,打造成为一处综合性、全开放的公共文化阵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依托多个功能场所,‘红韵乐安’先后开展‘新时代·心悦读’等阅读推广活动,免费向市民及游客提供景区导览等志愿服务,目前已成为便捷又暖心的群众休憩站、书香广饶体验站和志愿服务集结站。”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服务新需求,突出复合功能与个性体验
随着文化供给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已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山东在各类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中注重科学规划空间格局,把握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突出复合型功能和个性化供给,不断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威海市荣成市,海洋文化贯穿渔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渔家锣鼓、渔家秧歌和渔民号子。近年来,荣成市探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一体化发展,将该市文化馆总馆与22个镇街分馆升级改造,新增游客集散地、海洋文化场馆、特色乡村等15处文化馆分馆,并在所有的总分馆开辟专区,设立文旅驿站集中展示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旅游线路等,同步推动“三渔文化”在景区景点、旅游镇村、民俗街区展演。业态富集、功能叠加、数量丰富的“文旅驿站”,在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群众体验地域文化、感受胶东风情的新空间。
作为毗邻济南泉城路、百花洲的一处文旅消费新场所,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汇集16市“好品”“好物”,打造“手造”社交型商业新业态。嵌入其中的手造·元剧场开设古典乐剧场、街角沉浸话剧场、摇滚小乐队专场等演艺内容,在周末、节假日期间演出,既成为市民、游客欣赏艺术的好去处,又把时下很受欢迎的“沉浸式”玩法引入商业空间,提升了商业空间价值。据介绍,济南明府城—百花洲片区近年还打造了百花洲剧场等公共空间,同步盘活街头艺人演出等公益文化活动,拓展雅集、听书等文旅消费项目,不断集聚业态活力,满足市民、游客个性化需求。
拓展新内涵,营造新式美学与品质生活
近几年,山东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优势,助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颜值、丰内涵,从而更好地融入城乡文化肌理,服务大众品质生活。
金秋时节,位于淄博齐盛湖公园内的海岱楼钟书阁游人如织。作为一处城市公共文化美学空间,海岱楼钟书阁以书为引,广泛开展书展、艺术展等公益活动及“齐阅·城市领读者”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服务体验。“除发挥城市书房职能外,我们还开设书店、文创、咖啡等服务板块,在空间布局中,也广泛汲取齐瓦当、古车马等地域文化元素,做到一层一特色、一角一文化。”该项目负责人郝丽介绍,通过外来书店品牌与本土地标建筑的结合,海岱楼钟书阁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种新式生活美学“打开方式”,日均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据介绍,淄博市近年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在城市公园、社区、景区等新建、改建城市书房、阅读吧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300余家,与公共图书馆一起形成了全方位、多辐射的“城市书网”。
在许多村(社区),通过“嵌入式”文化服务模式探索,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成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在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凤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西侧,有一株生长了几十年的紫藤树,经精心策划,社区打造了“紫藤树下”党群活动品牌,并成为居民开展议事协商、举办文体活动、解决急难愁盼、参与社区共治的新型服务空间。如今,“紫藤树下”已成为当地极具特色、广泛融入居民生活的文化圈、活动场,为营造和谐邻里关系贡献力量。(孙丛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