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无力感的情绪劳动如何解脱
《再见爱人3》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这季的每一对夫妻,吵架都吵得特别具体。王睡睡和张硕因为收拾行李产生矛盾:早上出发前,王睡睡在房间整理行李,叮嘱张硕把桌上的充电器放进行李箱。结果张硕嘴上答应着,人却一动不动。王睡睡很生气,张硕却觉得她反应过度,一点就着。
此时,往往被指责的那一方都会感到不理解:“明明是小事,至于发这么大火吗?”
有过类似经验的夫妻都知道:我们会在某一瞬间爆发,绝不仅是因为一只碗没洗、一次垃圾没倒这么“简单”。因为这些“小事”的背后,通常是其中一方在承担着过度的情绪劳动。这些不被看见、无法描述,却又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才是造成我们情绪崩溃、一点就炸的根源。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提出的概念: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还存在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劳动可以被理解为:为了推动任务顺利完成,个体需要压抑真实情感,从而表现出合理情绪的心理过程。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情绪劳动却常常被忽略。用“给家里买生活用品”举例,这件事情听起来很轻松、好解决。但事实上,你不仅要选品牌、比价格、及时补充,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喜好、感受等。更糟心的,是好不容易买回来了,还被家里人吐槽一番:“一下子买这么多东西,这不是浪费钱吗?”“这个纸巾好难用,你是怎么挑的?”你不知如何解释,只能默默把委屈吞进肚子里。所有这些情绪上的努力,都属于情绪劳动。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劳动的“隐形性”来自两个方面:
1.对劳动的认知偏差。
当夫妻双方对同一件事包含的工作量认知不同步,自然就无法完全认可对方的劳动。
比如,有位博主发了她老公乱扔袜子的照片,称他已经随地乱扔3天了,以前都是她捡,这次打算记录一下老公多久能“看见”自己的袜子。评论里,很多人表示自己也遇过类似的事:打开后就关不上的抽屉、用完后就放不回去的物品、宁愿绕路也不愿挪一下的箱子……大部分情况下,为了家庭的整洁、和谐,这些一方意识不到的工作,就会由另一方来承担。
2.难以解释说明。
情绪劳动不会在转移任务时结束,而是持续到任务完成为止。这就取决于情绪劳动的另一个特点:难以解释说明。
作家李清浅形容自己的另一半:想让他做什么事,就得有特别明确的指令。如让他去买葱,他就问,买几棵,大葱还是小葱?让他给孩子检查作业,他会问,答案在哪儿?
虽然表面上看,是让另一半分担了一部分劳动。但事实上,对方只会机械地执行任务本身。看似帮了忙,却又没帮到底,还要另一半追着“擦屁股”,这当然会让人生气。比如让扔垃圾就只是扔垃圾,垃圾袋还是要自己套;让开洗衣机就只是按下开关,洗衣液还是要自己倒……最终的结果就是,要么反复告诉Ta要做什么,要么觉得麻烦,干脆自己做。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很多情绪劳动。
一方面,“反复说明”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劳动,它需要消耗一个人的心力。心理学家认为,“不断说明却不断失败”的经验会导致一个人陷入“说服疲劳”。这种疲劳会让人产生挫败感,陷入疲惫和无助。导致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需要调动更大的情绪成本,才能完成“告诉对方要做什么”这件简单的事。
另一方面,“如何解释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感受”也是个问题。因为在一方看来,你让我干的活儿我都干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而另一方觉得,为什么这种事情还需要我说?你自己想不到吗?
事实是,除非对方真的像自己一样去做这些劳动,否则Ta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事有多累。
长期承担情绪劳动的后果
劳动本身难以传达、情绪又不被理解,这些都让情绪劳动更加“隐形”。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劳动的“隐形性”,比劳动本身的杀伤力还要大。
1.破坏家庭关系。
承担情绪劳动本身是为了维持家庭和谐,但如果这种劳动长期不被重视,首先破坏的是家庭关系。
陷入“说服疲劳”的夫妻,通常会有一个固定的相处模式:其中一方看上去咄咄逼人,不留情面,另一方则看起来很无辜,逆来顺受。
积压的情绪劳动会在某一刻爆发,一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挫败,只能通过暴怒的方式,希望引起另一方的重视。然而,认知偏差会让伴侣无法理解暴怒背后的原因,并简单地归结于对方唠叨、情绪化。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破坏夫妻感情。
2.降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除了对关系的破坏,这种情绪劳动对个体本身的损害也很强大。
一方面,大部分情绪劳动是琐碎、持续的,这会导致个体需要分配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来处理它。
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家庭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只要系统还在运行,它所产生的劳动将会是无限的。这就会导致,承担情绪劳动的一方,很难再去做一些需要长期专注或者有创造力的事。因为琐碎意味着“打断”,它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秩序,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
另一方面,情绪劳动如果得不到认可,Ta们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用,从而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因为得不到理解,Ta们还会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如何从情绪劳动中解脱?
情绪劳动最大的危害来自它的“隐形性”,因此应对它的关键就在于“化无形为有形”,让所有情绪劳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明确意识到它的存在。
1.自我觉察。
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自己的感受。那些你感受到的,因为琐事带来的,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烦躁、疲惫,都不是矫情,而是你的“自我”真实地被情绪劳动磨损了。确认这一点,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2.表达自我。
其次,是和伴侣沟通这个问题。注意,沟通的目的不是向Ta自证和解释,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希望Ta做出配合和改变。
你要让对方意识到:你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义务,而是出于对Ta和这个家庭的爱,才主动承担劳动。
3.寻找适合双方的劳动模式。
这里可能会出现的一个冲突是:当你指出一直在帮对方收拾乱扔的袜子时,对方可能会反驳“我不需要你这么做”。这种说法的本质,是在逃避。
情绪劳动本质上是对关系的投入,确认一个双方都能满意的劳动标准是彼此的义务。即你不能在关系中坚持自己单身时的习惯,而是要将伴侣的生活标准考虑在内。这点对双方都适用。
当你们彼此确认情绪劳动的存在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适合双方的劳动模式。
你需要先想清楚,自己能够接受的劳动模式是什么样的。再去跟对方沟通,各自做出让步,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比如明确双方对家务的定义,分清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制作家务清单,分配任务。这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一步一步来,抓住自己最想改变的点去努力。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麦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