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严查“僵尸农机”骗补,更要堵上发放漏洞

发布时间:2023-12-05 10:21:00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昌俊

  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目的是让农民在购买农机时享受到实打实的优惠,2022年,中央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212亿元。然而,据《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在一些地方,有人动起了农机购置补贴的歪心思,把这笔钱当成了“摇钱树”。针对此报道,农业农村部当即责成河南、江苏、广西等省(区)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迅速开展核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涉事企业及有关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12月2日,农业农村部工作组分赴有关省份,对核查处理工作进行督促指导。

  根据之前的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每台农机光是经销商所能拿到补贴就高达7000元,而农户拿到的则是一台台没有实际价值的“僵尸农机”。可见,大量的农机补贴,进了一些专门生产“骗补”农机的企业和经销商的口袋中。如此把农机购置补贴当作“唐僧肉”的现象,当然应该一查到底,相关部门如今责成各地展开调查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促指导,已经给出了鲜明的治理态度。

  其实,骗补现象并不只是存在于农机购置领域,在新能源、光伏产业、家电下乡等领域,几乎都形成了“有补贴就有骗补”的现象。尽管每个行业骗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综合来看,对此的有效治理方式却大概相同——要建立全程的跟踪监督机制。以农机购置补贴举例,很多农户拿到的农机毫无用处,只要地方后续能够打捞农户的反馈意见,其实就不难戳破这里面的骗局。也就是说,补贴不能只是“一发了之”,更要严肃评估实际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补贴的发放中,由于消费者往往能够得到一定的“好处”,哪怕是毫无用处的农机,由于不用自己掏钱,就导致很多消费者即便明知道其中存在问题,或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投诉举报。正因为有着这一特点,激活社会监督积极性就更显重要。比如,2019年相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完善县级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全面及时公开近三年县域内补贴受益对象、资金兑付情况、农机和财政部门的咨询投诉举报电话、补贴资金规模、使用进度等各类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可以想象,当这些关键信息能够按规定做好公开,并下沉到基层,自然会提升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应该看到,在很多领域,把补贴完全当成了一种“施舍”和“占便宜”,而忽视了保障补贴对象投诉监督权利和知情权,可以说是骗补行径得以畅通无阻的一个重要因素。

  骗补的发生,往往并不只是因为相关企业和经销商太“狡猾”,背后还与地方监管部门的“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共谋”有着很大关系。比如,之前审计署就披露,一些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出于地方或部门利益,审核把关不严,有的甚至默许弄虚作假行为;有的公职人员与企业或个人内外勾结骗取财政资金,从中牟取不当利益。也就是说,防范“内鬼”,也是遏制骗补的重要一环。

  “骗补”现象大行其道,不仅令巨量的财政资金打水漂,也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很多领域,公众对于骗补、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已有见怪不怪之势,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信号。以此案的曝光为契机,相关部门不妨对各个领域的补贴发放秩序来一场专项整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堵住补贴发放的制度漏洞,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真正产生实际价值。(朱昌俊)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