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评估沦为形式

发布时间:2023-12-20 09:49:00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马青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记者从该咨询委员会获悉,目前正在制订贯穿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计划,将为学生开展每年至少一次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据介绍,咨询委员会正在研究如何系统性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日常教学工作。

  在这份通知中,强调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心理健康评估,二是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这两个关键词正好切中了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脉搏。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50%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亲子关系,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研究还显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发病,只是常常因为被忽视,错过了前期干预的时机。这些数据意味着,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个生病的家庭,父母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不能意识到自身带给孩子的困扰,而把问题归罪于懒惰、不爱学习、青春叛逆、个性缺陷等,同时学校只抓学业而忽略心理健康,那么孩子会孤立无助,在情绪的流沙中越陷越深。每每发生校园欺凌或自残自杀事件,事后都会发现,悲剧的开端总是有迹可循的。

  如何在恶果结出之前掐掉萌芽?为青少年做心理健康评估,及早发现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暴躁、抑郁、学习压力、亲子关系中的困扰等,有可能在问题恶化之前积极干预。定期评估能促使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挑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对家长和老师的提醒,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并理解孩子们。定期评估还可以为每一位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如果未来能打通数据,那么这份档案就如同心理的体检报告,无论是转学还是升学,基于这些信息,未来的学校都方便提供更个性化、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卫的观点:学生成长是一体化的,成长是有连续性的,所以学生心理健康大中小学一体化管理非常重要。

  设想很美好,但实现它却道阻且长。要跨越的第一道关卡就是确保评估的真实、有效和准确,避免沦为形式主义。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让孩子填写心理学量表,但也暴露出五花八门的问题。比如,有家长害怕孩子填出了问题,就替孩子填;有的孩子不想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随便填写;有的学校或重视不够,或能力不足,只把填写量表当成是评估建档的全部任务。事实上,由于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其很难直接测量,而且量表反映的只是近一段时间的心理,不可能“用一张表管一年”。所以,填写量表只能是一份参考,对量表的解读也要由专业人士来做,而不是一场考试打分。完成评估工作,还要包括日常的观察、走访和交流。

  其次,发现问题之后怎么办?学校的心理学师资力量如果配比不够充足,心理健康评估就很难发挥功效。学校若不能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专业帮助,就会带来反向影响,当孩子在评估中被发现异常,带来的很可能不是指引和支持,反而是嫌弃、切割或歧视,继而加重心理负担。

  从相关调研来看,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一直存在严重缺口。因学校编制有限,心理学老师的选聘与培养也没有形成制度化,缺乏职称上行的通道,于是出现了“专职不够,兼职来凑”的现象。同时,还存在师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的不平衡。所以,通知中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就着眼于此,它必然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教育部第一次表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切,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我们常说健康是1,其他是0,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没有了健康,何谈学业与未来?(马青)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