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赋能乡村振兴 通往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3-12-25 10:01: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多地发展“路衍经济”——

  赋能乡村振兴 通往美好生活

  编者按:

  一路通则百业兴。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沟通了广袤城乡,更串联起机遇与希望。

  近年来,我国多地依托农村公路沿线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路衍经济”,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激发消费活力,为广大农民朋友建设了一条条致富路、发展路、幸福路。本期邀请您沿着公路看中国,在五个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故事里感受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一线讲述】

  特产路 满载希望向未来

  讲述人: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马蹄沟村村监会委员 马有科

  前阵子,马莲乡到偏城乡的公路正在扩建,看着压路机来回奔忙,大家心里可提气了。

  在我们六盘山区,没有路,也就没有出路。就拿马蹄沟村来说,离乡镇也就五六公里,放在过去,开着“蹦蹦车”要走半天。打从记事起,出门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窄窄的土路七弯八绕,到了下雨天,经常困在家里几天出不了门。

  路不通,不仅生活受影响,生产也没指望。西海固的“洋芋蛋”很出名。记得每年一到9月份,地里到处是抢挖洋芋的劳力,一麻袋一麻袋往家驮。为啥抢收呢,就因为路不好,一场秋雨下来,堆在地里的洋芋运输不及时就大量受冻,淀粉厂都不收了,农民一年辛苦全泡了汤。那些年,这样的事可没少发生。

  后来,土路升级为砂石路,虽说不再深一脚浅一脚了,但大车还是跑不了,再加上村庄地势坡陡不平,村民住得分散,东一户西一户,路也修不到家门口。村上发展起了养殖业,养牛效益不错。但路窄弯多,饲料配送车进不来、出栏的牛拉不出去,每次都用小车来回转运。跑运输的大车司机都叹气:你们村这么大的饲养量,咋就没条像样的路呢?

  令人振奋的是,就在这十年间,柏油面的乡道穿村而过,串起了沿线十来个生产队。村里的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三五户的庄点都和大路连通了。就连田间的生产道路都铺成石子路,农用机动车再也不怕陷进泥里了。规划的硬化路都修了边沟,再加上生态环境不断变好,不管下多大雨,山上的泥土再也不“上路”了。

  路通了,出路也越来越宽。你瞧,养牛规模不断扩大,过去一家三五头,现在户均一二十头,而一头牛除去饲料纯收入有三四千元。我们的肉牛很畅销,最远卖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不仅马蹄沟村,在整个西海固,不断完善的路网把大山和外面的世界连了起来。咱们的优质农特产品开始走出大山,有名的六盘山牛肉登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冷凉蔬菜畅销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出去跑市场,提起宁夏的牛羊肉、枸杞、葡萄酒、辣椒、芹菜等,外地客商赞不绝口。当地特产出得去,外面人也进得来,依托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不少村子发展乡村旅游,小汽车直接开到梯田边上、民宿门口,美景赏了、农家饭吃了,临走还把后备箱装得满满的。

  如今,站在山坡上向四周望去,一条条特产路像长龙一样在群山间蜿蜒,满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通向远方。

  【一线讲述】

  幸福路 富足生活甜如蜜

  讲述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唐驿镇十八连群众 苏比奴尔·买买提艾力

  今年7月17日,连接我们家和连队的四级公路正式通车,四米宽的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路通起来后,我和父亲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心中装满了幸福。

  我住的连队是一个背靠沙漠戈壁的连队。过去,公路只修到了连队的主路口,进入连队还有很长的沙土路要走。

  2022年,兵团交通运输局驻五十一团唐驿镇十八连“访惠聚”工作队来了之后,跟我们说要把公路修好,我们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如今,家门口的路修通了,还把周边连队的路都连了起来,我们去其他连队也更加方便了。我的父亲以前就干过厨师,路修好后,我和父亲依托果园开起了农家乐。农家乐里有玩的、有吃的,路又好走,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来,家里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过去路不好走、成本高,快递只能送到团部上的代收点,取个快递要跑很远,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网购。路修好后,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会把快递送到连队,特别方便,我也开始网购了。这不,我给农家乐添置了很多摆设物件,乡村农家乐的情调更浓郁了。

  现在连队群众在公路两侧利用庭院经济优惠政策,发展起了“十小店铺”,有餐饮、超市、农资农产品销售、通信运营商等商铺。我们连队还种植了上千亩的红枣,路修通了,前来收购红枣的客商也越来越多,每年连队群众光是卖红枣都能增加好几万元的收入呢。

  有了幸福路,幸福生活甜如蜜。

  【一线讲述】

  旅游路 乡村振兴加速跑

  讲述人:江西南昌市安义县交通运输局道路工程师 雷 军

  以前,受交通条件限制,外面车辆进不来,农产品品牌打不出去,靠老百姓自己在地里摘下来再拉出去卖,赚不了几个钱,只能“守着金山端穷碗”。这些年,我们紧扣群众所需所盼,除了持续打通“大动脉”,还深入畅通“微循环”。从村村通到组组通,看着农村四通八达的道路,村民一辆辆小轿车驶过,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路修好了,沿线村庄也跟着大变样。黄洲镇宗山垅是安义手工米粉的发源地,过去村道多是田埂路、砂土路。2020年,我们根据村级规划对道路重新设计,对村里1条2.443公里村道按旅游公路标准打造,并建立“路长制”对道路进行长效管养。现在,宗山垅不仅建好了招牌响亮的米粉小镇,更带动了本地特色产业和农旅融合的发展,老百姓就业、生活都不愁了。

  通畅的县乡公路、通村公路,不仅带动了沿线产业经济,更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这不,在乔乐乡,一条通往花果山金果小镇的农村公路宽阔平坦。过去,这条公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损,再加上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园区发展很受限。为此,由镇里申请项目、筹集资金,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施工标准,对2公里的公路进行全线提升改造。路好走了,前来游玩的旅客自然更多了。小镇也新增了露营基地和草莓立体种植棚等。去年国庆期间,整个果园的收入达到100万元左右。

  修建道路可不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我们很注重科学规划,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在规划农村公路网络的同时同步规划安防工程、客运物流等设施,突出抓好“通达路”“资源路”“产业路”和“旅游路”建设。

  现在寄递市场飞速发展,为了打通电商进村“最后一米”,我们还优化整合了公交、邮政、供销、电商等资源,设立10个乡镇级配送点,32个村级配送点,带动了绿色大米、花木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

  道路畅通了,果农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收寄快递,农产品进城不愁销,咱农村百姓也跟城里人一样,跨入了网购时代。

  【一线讲述】

  产业路 道路畅通产业兴

  讲述人:湖南邵东市团山镇太一城镇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尹卫东

  我是土生土长的团山人。因地理位置偏远,很长一段时间,整个镇子只有一条县级公路,百姓出行很不方便。特别是一到赶场日或是节假日,堵车非常严重。

  近年来,为了助推发展,相关部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其中就包括修路、开发产业园、建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公司等。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由我们来承建相关项目,包括如圭大道建设、团山镇中小企业创业园(原团山打火机工业园)开发建设和团山新农村建设。

  5年时间,我们把道路修好了。今年元旦,如圭大道正式通车,极大缓解了团山镇的交通压力。团山镇是有名的打火机产业镇,可企业布局分散,配套企业更是分布在各个村子,没有畅通的道路作为毛细血管,企业发展总是血脉不畅。加上遍布的丘陵相较于平原地区开发难度更大。好在,路通了,一切困难也都迎刃而解了。微循环畅通了,主动脉越来越有劲,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纷纷进园区建厂,不仅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产业发展,让团山充满活力。

  有了路就有了好前景。现在,越来越多的团山人都回来了。他们在家门口园区企业里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家里农活也不耽误。眼前这和美的景象,不就是我们建设者所期盼的嘛。

  【一线讲述】

  创业路 催生斗志底气足

  讲述人: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滕汉生

  每年入夏以来是我们榆中最忙的季节。每天叫醒乡村的不是田里采摘蔬菜的接力吆喝,就是路上农用车、货车的卖力“较量”。仅一天之后,这些菜就“飞”过云端,出现在粤港澳的餐桌上。而这一切,都要从农村路网的变化说起。

  榆中县山区面积占比大,以前路不通,山里的好货出不去,大家只能干着急。现在,一条条又宽又平的硬化路修到咱们家门口,不仅把蔬菜及时送了出去,还把我们那些旧观念也“送”了出去。

  “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一条条大路就像是大动脉助力产业连片开花,带动沿线形成马铃薯、中草药、高原夏菜、百合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就拿我们这里的百合产业来说吧,有了路,咱们创业就有了底气。现在,全乡百合留床面积5.3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今年的百合花比往年价格还好,我们收购来主要用于烤百合花干,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在路的牵引下,一批精品农村特色产业园区逐步成型,还直接孵化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最大的产地型蔬菜集散中心,带动数万群众增收致富。提起这个,咱们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菜篮子”一个接一个,“风情线”也越来越多。我们明显感到,这几年,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实现了良好“互动”。前阵子在周边游玩,听说县里还用县乡道路将兴隆山、马啣山、官滩沟等45处景区景点和浪街、分豁岔等35个美丽乡村、4个美丽乡村示范带“串珠成链”,游客们望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这些景点和乡村成为附近市民周末度假的首选之地。

  路是一把火,把产业“点”着了,人心也“燃”了起来,对新生活也越来越有底气。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文攀、李慧、尚杰、胡晓军、李玉兰、王洋、龙军、禹爱华、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斌、赵宇峰、张鹏伟)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5日 07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