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出新出彩 这个冬天文旅市场暖意融融
◎曾庆怡
冰雪旅游带动哈尔滨火爆出圈,“村超”2024新赛季来了,贵州榕江旅游热升温……2024年开年以来,全国文旅市场创意亮点纷呈,文旅消费市场暖意融融。
“尔滨热”点燃冰雪经济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美景的视频内容,特别吸引我,便决定和朋友过来玩。”大学生刘陈龙向记者分享了旅行中的一个小插曲,“我觉得哈尔滨人都特别热情豪爽!有天晚上我的书包丢了,当时我特别着急。一位送外卖的东北大哥听到我的抱怨,立马就载上我找包去了。而店里的老板娘在耐心等我回来找包。包很快就找回来了。”
“冰城”哈尔滨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让冰雪旅游热度节节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冰雪季,多地文旅纷纷向“尔滨”喊话,联动推介文旅资源。从“冰雪+体育”“冰雪+酒店”,到“冰雪+温泉”“冰雪+旅拍”……一系列“冰雪+”项目层出不穷,冰雪“冷”资源正有力撬动文旅“热”经济。
1月11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口号、会徽、吉祥物正式发布,标志着本届亚冬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步入新里程。在赛事带动下,冰雪经济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值得期待。
新赛季的“村超”再燃体育激情
1月6日,被亲切称为“村超”的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开启了2024年新赛季。
在这之前,2023年的“村超”所掀起的火热氛围仍令人难忘。从当年5月开赛至7月底决赛,2023年“村超”延续了前一年夏天贵州台江县“村BA”的热度,以“超级村赛”撬动了“超能经济”。
相比2023年的20支参赛队伍,2024年将有62支村队参与。这62支村队的1800余名队员将在1月6日至2月中旬进行162场比赛,决出的“20强”将自动进入于3至5月举行的决赛阶段,争夺总冠军。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姜骁潇表示,农村地区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需求一直存在。乡村体育作为一个平台向更多人展示了这种需求的释放,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农村地区强大的商业化潜力。除了赛事本身,当地民俗文化、特产、美食、美景等也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旅体验。
春城昆明开启“象往号”之旅
1月10日,载着480名旅客的云南省内环线旅游列车“象往号”从昆明始发,经中老铁路带领游客一路游览普洱、西双版纳。
昆明铁路局集团国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红色文化公司(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23年11月17日至今,“象往号”已经开行了5趟,接待服务游客超2400人次。此次开行的“象往号”省内环线旅游列车主题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梦幻滇南”,结合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资源。
“我们通过推介高铁沿线旅游城市,将实现各城市之间的引流与互促发展,让更多国内游客乃至全球游客走进云南,发现不一样的云南。”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坐着火车游云南”主题文旅宣传推广活动上,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娄可伟说。
事实上,在元旦假期,四季如春的昆明便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昆明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59.12万人次,同比增长34.70%,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7亿元,同比增长48.71%。
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昆明的旅行热度再度上升。1月11日,同程旅行发布的《2024年春节旅行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昆明入围春节国内热门目的地前十。
南下避寒主题升温
“今年农历春节打算上南方玩,计划和家人到三亚自驾游。”在哈尔滨的街头,北京游客贺女士夸完了“尔滨”又跟记者说着春节旅行的打算。
除了北上看雪,南下避寒也是当前不少游客的一大旅游主题。同程旅行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入1月以来,海南三亚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302%。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元旦假期期间,三亚接待旅游总人数56.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6.10%、9.92%。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三亚经营性住宿设施共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约22.87万人次,平均入住率为87.07%,其中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为88.52%,民宿平均入住率为86.73%,高端酒店及海景民宿集群入住率稳居高位。
今年春节,三亚市计划以“龙腾迎新春 滨海中国年”为主题,统筹各景区资源,策划举办2024新春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新春音乐会、元宵赏花灯、新春庙会、无人机表演等。
位于三亚亚龙湾的一家主推茶室风格的民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有的19间客房在2月9日至14日已基本预订满了。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旅游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日常选项之一。市场在下沉、需求在升级,个性化和多样性成为旅游消费新主张。”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美丽中国,风光无限。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旅游产品供给愈加丰富,创新消费场景出新出彩,配套服务越来越精细,2024年我国文旅消费市场将释放更大潜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