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托能享受内部福利?小心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作者:南木
酒吧有酒托,茶馆有茶托,如今,游戏行业也出现了游戏托。在圈内,他们自称“游戏推广”“游戏客服”,或是GS(Game sales,游戏销售)。有些小型游戏制作公司甚至到了除少量研发人员外“全员皆托”的地步。
据《法治日报》报道,一些人收到了手游公司发来的短信、电话等,邀请自己去当内部玩家,享受各种福利。然而,当玩家成为游戏托以后,却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福利,反而被不断诱导充值。这些四处找人当托的手游,几乎都无法在应用市场搜索下载,只能通过主播或客服提供的链接下载。
作为一种游戏推广的手段,游戏托是市场自发探索形成的新职业。然而,很多游戏托处在灰色地带。一些游戏托在社交平台寻找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对象,营造“交友”等暧昧关系,甚至进行情感欺骗,目的就是诱导玩家充值消费。
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受理的18075件网络游戏投诉中,主要问题就包括游戏运营商诱导充值消费,如虚标道具、卡牌等中奖概率,夸大活动效果,诱导消费者充值。一些成为游戏托的玩家,也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运营商不当得利的帮手,侵害着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与此同时,一些游戏公司把对外招募游戏托当成诱导用户充值的手段。一些用户本以为当上了游戏托,可以享受“内部福利”,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过是诱导充值消费的对象。所谓“内部玩家”,更大程度上只是游戏公司精准收割的对象。
据报道,广泛安插游戏托的多是小公司做的“换皮游戏”。这些游戏有的没有游戏版号,有的已经关服下架,几乎都无法在应用市场搜索下载。一些游戏因为玩家稀少,随时可能关停服务器,让充值金额“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游戏市场日渐成熟的当下,要想打造一款游戏的口碑,吸引更多玩家参与,关键要看游戏的可玩性,而不是靠什么“托”。如果游戏本身没有吸引人的独创之处,哪怕招募再多的“托”,也无法支撑起长续的运营。更何况,一些广泛安插游戏托的“换皮游戏”,本质就是盗版的网络游戏,侵害着原版游戏的著作权。
如果一款游戏存在大量游戏托,让一些所谓“内部玩家”轻而易举获得优势,那么就破坏了游戏的公平竞争环境。普通玩家游戏体验感差,无法感受到公平参与游戏的乐趣,也不愿意为游戏买单,久而久之,这样的游戏自然缺乏用户黏性,无法实现稳定盈利。
对此,普通玩家要抵制成为“游戏托”的诱惑。天上不会掉馅饼,游戏托的所谓“福利”,要么需要自己大量充值,要么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诱导他人消费的基础上,可谓害人又害己。
对于游戏托乱象,有关部门也应举起监管大棒,依法依规实施监管。对于侵害消费者权益、违规开展经营活动的行为,要进行及时有力的阻止。对于非法运营甚至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游戏,更要及时取缔,并严惩有关责任机构和责任人,从而确保游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南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