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好活着”的证据,值得珍藏
编者按
岁末年初,小红书发起了“请看我的VCR”活动,鼓励大家用视频记录和分享日常生活。在向用户征集的“2023年度短片”中,有人记录了迎风落下的花瓣、逗弄小狗的老人、看到烟花的眼泪、骑车兜风的笑容……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像一个个火苗点燃、温暖了很多人。有人感叹这都是我们普通人“好好活着”的证据啊。
其实,当我们按下拍摄键的那一刻,片刻就成了永恒,我们也将日常的琐碎融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难得的高光时刻,还是不重要的琐碎小事,普通人用视频记录日常已经成为现实,它就像一本当代生活图鉴,充满细节、温度甚至力量。再琐碎的日常都值得记录,再平凡的人生都值得庆祝。抓住美好的瞬间,捡拾并珍视过往的点滴,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一切,这些最小确定性带来的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底气。
惠特曼说:日日夜夜,每时每刻,皆为奇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好好活着”定义为具体的日常,而不是光鲜亮丽的成就。而所谓的成长与成熟,大抵也是越来越相信“日常的力量”。
的确,记录或是一个人在不经意间累积的财富。曾经的无关紧要也好,琐碎日常也罢,当一切挨过时间的车辙,一轮一轮,就会变成一个人一生珍贵的回忆。因为记录,我们变得“富有”。因为记录,我们找到了幸福小径。正是那些烟火日子里的小美好、小从容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 胡杨
1月16日中午去单位路过什刹海荷花市场时,突然发现一只啄木鸟不顾人流穿梭、泰然自若地在路旁的一棵银杏树上咔咔咔地啄着。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这么漂亮的啄木鸟,个头挺大,头顶有橘红色,尾巴下还有橘红,整个背部是黑色加白色花纹,漂亮极了。
对于一个喜欢记录的人,我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追着啄木鸟跟拍,随后将视频发到朋友圈,名曰“艳遇”。上网查发现这是一只大斑啄木鸟,雄鸟。雌鸟一般头顶不带红。
回想那一天,从早晨被阳台上红彤彤的日出吸引,拍下冬日日出的惊鸿一瞥,到中午闹市中与啄木鸟“艳遇”,再到傍晚时分下班路上,拍下什刹海冰场大漠孤烟直般的日落景观,感觉自己这一天大赚了一笔。
动漫《日常》中有一句台词说:“我们每天度过的日常,或许就是奇迹的连续。”在繁华喧嚣、高速发展的时代,“奇迹”不一定是传统脚本里的人生巅峰时刻,也可以是那些微不足道却静静躺在手机相册里的平淡瞬间。我的经验之谈是“越记录越富有”。
记录,是“好好活着”的证据
作家余华在北师大的一次演讲中,面对学生提问——该如何“好好活着”?他的回答是:“好好活着”就是去寻找那些积极的东西。
从最初的日记本到后来的QQ空间、博客以及微博再到朋友圈、视频号等,记录生活与感悟的载体、手段、平台变了,但是始终没变的是我持之以恒的记录习惯。
我们随手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正是那些不重要的小事形成了清晰的生命轨迹。而平凡的日子,因为记录成了奇迹本身。
有个朋友一直喜欢用手机记事本记录家庭成员间的对话。从她和伴侣相识到结婚后每一次让她捧腹的瞬间,到后来有了女儿,那些不经意间从小不点儿嘴里冒出来的神奇问答,都被她记录在案。每年跨年或者家庭聚会、生日之际,甚至是因为一些琐事夫妻闹不愉快的场合,她都会默默翻阅那些记录。她说:“当我打开记事本,一条条翻下去,自己就先忍不住笑了。因为记录,我好像拥有了一把打开幸福的钥匙。”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著书立传、表达自我的时代。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花架娘子”,每天早晨6点更新。她写的内容都是身边事、碎碎念。最近关于新烫的头发她就连续写了10篇公号,点击量过万的好几篇。《没有一个中年妇女能笑着从理发店走出》《中年妇女烫头发,一言难尽啊!》……搞得我这个不爱看热闹的人都凑上去看个究竟。
原来新年前她烫了卷发,花了130元。当同事花了900多元的烫发遇上她花130元烫的卷发,于是就有了话题感。她写道:“对于66岁的理发师我很满意,碰到1975年就开张的理发店的良心价,大家反而不理不信,开始怀疑手艺和品质了。如今,大家都被高消费带到坑里去了。”
我之所以爱看她的公号,一是接地气,二是那些琐碎平常事她勇于记录、坦承看法。
记录很多时候是和时间挂钩的,是彼时彼刻的痕迹。曾经的无关紧要也好,琐碎日常也罢,当一切挨过时间的车辙,一轮一轮,就会变成一个人一生珍贵的回忆。多年以后,当你重新打开的那一刻,你会发现那些好时光都是默默的祝福。这很像一个人每天存一点小钱在银行,日积月累,竟也积累成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记录,散作满天星,聚成一团火。
用记录唤醒、治愈自己
在小红书上,果果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前年辞职后,我在老家待了半年,然后去大理。我原本以为到了大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刚到的时候我骑电动车就受伤了,又遇到一个不太友善的邻居,最后不得不搬家。总之各方面都很水土不服。后来我偶然刷到一个手工工作坊,那位老师在大理待了十年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其中。记得有一回我们准备去吃饭,刚走到外面,发现云彩很好看,老师就提议一起爬上屋顶看晚霞。那天老师告诉我们,晚霞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太阳要落得很低,但是云不能离山特别近。云和山之间要有空隙,太阳的光线才会穿过来,形成晚霞。工作坊让我找到了很多生活的神秘时刻,也记录下这样的时刻。我学习了一些技术,包括焊接、滴蜡等。最近终于做出了第一个自己设计的项链。我会给我的手工拍小视频,发到小红书上,现在也算个手工艺人了。记录手工逐渐成形的样子,让我感到充实,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完成一些小事,会变成前进的动力。”
有一部纪录片叫《施图茨的疗愈之道》,拍摄对象是著名心理医生Phil Stutz。片中他分享了人在迷茫时,如何重新寻找自我的生命力。
他把生命力比作一个金字塔,从底层到顶层依次为:人与身体的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当一个人试图重新寻找生命力,首先可以从锻炼、饮食、睡眠开始,重建自己与身体的联系,然后是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最后是建立与自我的关系。
施图茨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写作”,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写小说、写散文的写作,而更接近一种“记录”,自我记录。他说:“这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你无意识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当你把记录变成习惯,那些你不了解自己的事,都会一一浮现。”当一个人开始增进与自我潜意识的联结,生命力就会水到渠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而记录下这一切,让它在某一刻变成勇气,变成底气,你就拥有了富足的人生。
视频记录是一种自我赋权
人类学学者袁长庚在谈到自媒体时代视频对于普通人的作用时,用了“自我赋权”四个字。
“2023年从小把我带大的姥姥去世了,我在家族群里看到了她在敬老院过最后一个春节的视频。她在视频里穿了一身红衣服,说话很爽朗,跟别人炫耀说孩子们多有出息。我之前一直担心她在敬老院的适应状况,没想到她变成了一个小型社区生活的领袖,生活挺昂扬的。视频记录挖掘出的这些面向,丰富了姥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人对生活的掌控力其实很有限,而视频记录是一种自我赋权。举例来讲,北漂的某一天,你记录了北京天空的一片云。后来你离开北京,在另一个城市安家立业,直到老去。可能到那时候,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你都不愿意再去回想北京。但这片小小的云会提醒你,北漂的经历还是有一些值得珍惜的面向。”
袁长庚认为,实际上,今天的我们就是在用视频组织起小的叙事。这种小的叙事在个体的生命中,可以对抗一些大的东西。包括越来越多的人用视频号、小红书等,也是为了对抗熟人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让自己活得更舒展一些。它这很像早期阶段的互联网。
心理学中有一个普遍性的观点,“人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塑造的”。这并非鼓励人们沉湎于过去,而是重新咀嚼并赋予过去的意义,以立足当下做出契合自身的选择。这也是现代人尝试拓展交际圈的方式,将那些不重要的小事,用视频分享给云端社区的网友。舒适的社交距离,无限的包容与接纳,足以安放每一个平凡而独特的灵魂。
正如社会学家乔·基奥恩在《陌生人的力量》所述:“当孤独的个体走出个人世界,走向更宽广的人际天地时,便是瓦解整个社会的精神隔绝、社交恐惧、信任度低等困境的开始。”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庄子·人间世》最后的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那些细碎的日常记录看似无用,却描摹出不一样的每一天,也默默滋养、净化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当我们能够体会到“无用之用”,去尝试用视频记录世俗意义下不那么重要的小事,这不仅仅是回到当下、拥抱平凡,更是对宏大叙事或单一价值观的拒绝。不管人生是不是旷野,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径。
的确,有时候,财富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因为记录,我们能够存储的,是那些与美好有关、名为“幸福”的财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