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守护“夕阳红”
银发经济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用青春守护“夕阳红”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董山峰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王晓飞
5万+粉丝、500万+点赞……最近,展现养老院生活的系列短视频“哏都养老院”火了,一群平均年龄超75岁的老人,用豁达、幽默的金句治愈了无数忙碌奔波的年轻人。
短视频的制作者是毕业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90后青年陈卓,带着新技术、新视角,陈卓给暮气沉沉的养老院带来了勃勃生机。
短视频关注老年人内心
“哏都养老院”的原型是天津市南开区静雅老人院,在市中心的一个老居民区里,规模不大但干净整洁。陈卓毕业后回到老家天津,帮着叔叔打理养老院。他发现,爷爷奶奶们吃喝不愁、身体健康,但不太开心。“照顾老人的心理健康,确实需要动点脑筋。琢磨了一个多月,我决定开启一项新试验——拍短视频。”陈卓说。
陈卓的短视频创作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最初以记录老年人在养老院的日常生活为主;后来创作了“介是嘛”系列,把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新奇事物放到老年人面前,看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再后来创作了“化学课”系列,通过演绎的方式帮助老人们找到自身的价值。“没想到‘介是嘛’和‘化学课’系列短视频在新媒体上火了。”陈卓说。
刘奶奶是短视频中的“凯瑟琳”,84岁时被女儿送进养老院。刚来的时候,她总是在房间呆坐着,每天吃4种药解决失眠和情绪低落问题。但是,参与短视频拍摄后,刘奶奶的脸上出现了笑容,药也由4种变成了1种。
王爷爷是短视频中的“鲍勃”。因为半边身体瘫痪,他觉得自己没有未来,每天要抽好几包烟,总说自己是个“废人”。陈卓动员他拍视频,渐渐地,王爷爷眼里有了生机,烟量也降下来了。
老人们的变化正是陈卓不断更新短视频的动力。常出镜的还有余老师、卡尔爷爷、爱丽丝,拍短视频时,其他老人就在旁边围观,出主意、提建议。一个个视频把老年人的乐观、豁达展现出来,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现在,陈卓把自己职业定位在了养老行业短视频创作,新视频号“养老院里的春天”涵盖范围更广。“我们发现短视频是一把打开老年人快乐的钥匙,他们是很阳光的!”陈卓感叹。
女博士投身养老事业
天津姑娘马颀,8年前从浙江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硕博连读毕业后,放弃了留校机会,成为天津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健康养老专业的一名教师。谈起职业选择,马颀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逐年增加,银发经济将是新的增长点。”
在去年举办的天津市养老产业发展论坛上,天津市民政局发布了一组数字:截至2022年底,天津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达32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3.5%,其中户籍老人达到300万人,占全体户籍人口的25.84%,天津市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马颀所在的学院于2010年首次招收养老方向的学生,学生在校学习科目包括基础护理、生活照料、老人心理照护、康复护理、老人营养与膳食、按摩与保健、中医养生等。
如今,马颀已成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毕业时,我因为惦念家中父母,回到了家乡,投身有关养老事业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学校给我创造了各种机会,我的视野和专业水平大幅度提升。我教出的很多学生进入了养老行业,成了我的同路人,这让我成就感十足。”马颀说。
不久前,在天津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马颀所在的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健康养老专业的9名毕业生斩获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一线的奋斗与幸福
“奶奶,您的回忆录写几页了?再攒点,我给您打印出来。”逯苗在养老院各楼层里转圈,见谁都热情打招呼,聊上两句。
作为2013年天津职业大学社会管理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首批毕业生,毕业后,逯苗从一线的日常护理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拥有高级护理员、高级心理咨询师、健康教练、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资格证书的多面手。2022年底,逯苗成为天津市河西区养老院运营部门负责人。
“我们这里年轻人多,楼层管理人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还有00后。”逯苗对养老行业充满信心,“年轻人有新理念、新方法,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把这个行业做好。”
“我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和他们交谈能学到很多人生道理。”95后齐佳丽是天津中海锦年养老中心医护部楼层长,年纪轻轻的她已经是一名资深的养老护理员了。
“刚当照护师时,我主要负责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比如居室消毒、衣物换洗、布置睡眠环境、翻身拍背、床上擦浴、处理大小便、穿脱衣、喂水喂饭,有时也会组织老人一起做文娱活动。其实,这挺辛苦的。”齐佳丽回忆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时间长了,齐佳丽和老人们处成了家人。“爷爷奶奶一句‘我闺女太累了,辛苦了’会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她说,“养老工作除了护理照料老人的身体,还要顾及老人的心理,需要投入真情。”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在天津,银发经济已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投身其中,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情、聪明才干、专业技能守护着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