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财经深一度丨合力打通支付堵点,老年人、外籍人员迎利好

发布时间:2024-03-01 09:41:00来源: 新华社

  近段时间,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引起广泛关注。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部署相关工作,多措并举打通堵点,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

  “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服务水平,是金融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29日在推进会上表示,提升支付便利性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破解“外卡绑卡”难,提升移动支付“适老性”

  在杭州西湖边卖了三十多年葱包烩的吴阿姨不会说外语,却做起了“全球生意”。去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吴阿姨凭借支付宝二维码卖出了上千单葱包烩,顾客来自法国、泰国等十几个国家。

  近段时间,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在境外银行卡绑卡、身份验证、消费额度、场景受理等多方面发力,保障老年人与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体验。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支付宝与中行、工行、网联、境外钱包等合作,推出了“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支付方案。一方面,境外银行卡可以绑定国际版支付宝在国内商户进行消费;另一方面,支持境外钱包扫支付宝码牌进行支付。这些举措为杭州亚运会、上海进博会等赛事展会提供了支付保障,去年四季度境外来华人员支付宝日均交易笔数大约是三季度的两倍。

  “在金融管理部门支持下,支付宝简化身份认证、推出小额免认证功能,日均新增绑卡用户增长三倍左右。”井贤栋说,下一步支付宝将进一步打通重点城市地铁和公交乘车等境外来华人员高频服务场景,持续优化使用体验。

  在便利老年人移动支付方面,多家机构着力提高APP适老性。“在扫码乘车、公共缴费等老年人常用服务场景,中国银联APP通过放大字体、突出功能等方式,提升老年人移动支付便捷性。”中国银联党委书记董俊峰说。

  聚焦重点地区和商户,改善外卡受理环境

  目前,银行卡仍是一些外籍来华人员首选的支付方式,多家银行正加速拓展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

  记者了解到,中国银行的外卡商户能支持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境外全卡种支付,截至2月26日受理外卡商户数较年初增长13%,在受理银行卡的商户中有近三成可受理外卡,是近年来最高水平。

  优化外卡受理环境,离不开地方政策支持。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确定重点地区,将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结合重点金融机构、重点场所和重点商户,共同推动措施落到实处。

  整治拒收现金,投放“零钱包”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显示,老年人中经常使用现金的人数占比超过75%。同时,部分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不便,很大程度上源于习惯使用现金支付。

  为了强化现金服务基础保障作用,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对拒收现金行为实施处罚。多家商业银行还加强网点、ATM机、外币兑换设施等渠道,为境外来华人员提供现钞兑换服务。

  全国已有6万多家银行网点支持外币兑换,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ATM机已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外卡取现,多家银行在机场、口岸等重点场景布放了外币自助兑换机。不少银行还投放了人民币“零钱包”,现金使用环境进一步改善。

  优化开户流程,账户分类分级管理

  记者从推进会上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银行机构、支付机构进一步优化开户流程,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不断提升账户服务水平。

  记者了解到,工商银行精简开户流程,对短期签证、免签等人员提供开户便利;招商银行推出“香港代理见证开户”,帮助香港居民快速开立内地Ⅱ类、Ⅲ类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跨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为保障进博会金融服务,去年上海全面升级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由地方财政提供专项补贴,在全市范围内加设可接受外卡服务的POS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介绍,政策出台后不久,上海便新开通可接受外卡服务的POS机约2.5万台,2023年底更是超3.6万台。

  从多地实践看,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发力。

  在推进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建议各机构与文旅部门、商务部门、地方政府等充分沟通,在重点景区、星级酒店等主要涉外场所同步推动举措落地。同时,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提高开户、绑卡的办理效率和使用体验。

  记者还了解到,针对外卡费率较高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正指导支付清算协会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与VISA、万事达等主要国际卡组织协商推动降低交易费率,以减少商户受理成本。(记者吴雨、张千千)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