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水上的故乡已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2024-03-11 10:12: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梅洁

  我站在汉水南岸高高的山崖上,遥望“漂浮”在江水中风景如画的故乡十堰郧阳。被楼阁和岛屿分割的蓝色江水,在苍穹下美得摄人心魄:那蓝像是上天不小心打碎的一大片翡翠,蓝得静谧,静谧得让你觉着江水根本没有流淌;那江水又像是一面蓝色的镜子,把天空、白云、山脉、树林一股脑地揽在怀中……

  每每望着汉水边的故乡,我的心中都充满敬意——这里有过多少关于牺牲与奉献、劳动与创造的故事!

  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因调水工程前后两次移民47万人。这个原本极度贫困的地区在大迁徙之后,陷入更深度的贫困。而为了保护北方亿万人的核心水源区的水质,他们又全面关停各种污染企业、养殖场。2014年,郧阳区建档立卡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多达16.3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63%,超出湖北省平均水平20.82个百分点。

  就在苦苦寻求脱贫之路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半个多世纪里都走在迁徙之路上的郧阳人民,赶上了国家大政,开始了一场反贫困战役。

  为了落实“精准”,全区组织341支扶贫工作队、1.2万名党员干部走进7.4万家农户,开展彻底的劳动力摸底调查,分层分类建立信息档案:多少人需要就业培训,多少人可自主创业,多少人可进企业做工,多少人可劳务输出到外地打工,多少人可从事公益性就业……十几万贫困人口的信息建档,使他们站在了制高点,清晰地把握了战役的方略和战术的进攻要点:必须为每一个家庭找到稳定就业的岗位,有收入,方可真正脱贫。

  鉴于此,他们又开始了“百名干部走百家企业”行动,了解所有企业、项目、超市、商场的用工需求;他们深入珠三角、北上广,根据企业订单由政府免费进行各类农工技术培训,高质量输出8万余人就业。

  那日,我走进郧阳区青曲镇蓝莓基地,只见低矮的树枝上挂满了累累的紫色果实,蓝莓丰收在望。承包基地的老总指着眼前逶迤的山梁,兴奋地告诉我们,蓝莓果园里的农民都有可观的收入,再过一两天,这里就要举办蓝莓采摘节了。我们了解到,郧阳区政府这几年倾力帮助盘活困难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基地,种植桑葚、蓝莓、木瓜、花椒等20余万亩,蔬菜、中药材50余万亩,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数万个。

  傍晚,我们来到柳陂镇辽瓦幸福院,这里住着300多位贫困孤寡病残老人。我们到达时他们正在吃晚饭。聊起这里的餐食,一位老人笑着说:“两菜一汤,米饭、烙饼、面条,都是管饱,每星期还包一顿饺子。”这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人住进养老院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如今,郧阳区在20个乡镇都建立了医疗文化设施配套、食宿干净舒适的高标准养老院,安置了5000多位老人。

  郧阳反贫困战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规模易地搬迁、以搬迁促产业转型的“郧阳模式”,这也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典范。

  精准扶贫工作一开始,郧阳区委、区政府就决定从6万人易地搬迁破局,搬迁和产业一步到位。全区各乡镇坚决执行对贫困户“选最好的地方安置,以最优的产业帮扶”的承诺,统筹规划了37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进行高标准建设,而香菇、袜业两大扶贫产业,使郧阳插上了精准脱贫的强劲双翅。

  迎着朝阳,我们走进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看到经过两年拼搏、鏖战,曾经的荒山野坡上建起了投资10亿元的香菇小镇。165栋搬迁移民楼在阳光下高高矗立,绕山依坡而建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2000个香菇大棚里,1000万个菌棒丰收在望。

  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袜业扶贫车间也在这里建成。

  走进安放着640台意大利进口织袜机的车间里,我们看到原本在广东、安徽等省份打工的男女青年回到了家乡,他们每人守着数台织袜机,专注而熟练。担任袜厂领班的阿珍,几个月前与技校的34名同学在上海培训结业,现在他们已是郧阳袜业的第一代技师。

  望着阿珍与她的伙伴在车间长长的通道上巡视,安装零件、快速接线,我倏忽间一阵感动:原本荒芜的山坡如今成了现代化工业厂区,贫困的村镇在这里“一步跨百年”!

  袜业产业的迅速壮大,正推动郧阳成为一座快速崛起的“中国新袜都”。曾经的秦巴山地,曾经大面积沉没的贫困库区,如今因香菇、袜业两大支柱产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百姓也在这片土地上迎来了美好的新生活。

  “漂浮”在蓝色江水中的故乡,如同一艘巨轮,已扬帆起航。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1日 11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