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引领福建文旅经济浪潮
今年初,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首次发布文旅经济核算初步成果,经测算,福建2023年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5458亿元,同比增长9.5%,占GDP比重在10%左右。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福建做好八闽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发展,打造“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的缩影。璀璨的八闽文化,掀起福建文旅经济的发展浪潮。
激活八闽文化
人文经济的福建探索
八闽大地多元灿烂的历史地域特色文化,已成为推动福建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1年,福建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之一。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到省级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地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利用成为福建文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此为依托,福建全力打造“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全新文旅IP,立足福建茶、福建土楼等5项文旅资源,省市联动实施“一市一品、一品一策、一策一业、一业一龙头”品牌塑造工程,合力锻造福建味浓、国际范足的文旅IP。
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传统以及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被概括为“闽东之光”。在2023年底发布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中,福建宁德霞浦县东壁村和福鼎市赤溪村入选,这是宁德走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路的生动写照。“加快形成绿色生态、蓝色滨海、红色文化、彩色乡村4条文旅经济带,构建文旅经济千亿产业集群,激活宁德文旅高质量发展。”对此,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霍立昀说。
文化遗产赋能
文旅融合的福建样本
在福建新增的10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超半数景区以文化遗产为主题,如厦门惠和石文化园、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福州市上下杭文化休闲旅游区等。这是福建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尝试,也是探寻文化遗产赋能文旅经济发展的福建路径。
作为文化遗产赋能文旅经济发展的集中实践,福建实施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11537”工程,计划打造5个世界遗产地文化和旅游集聚区,构建以蓝色海丝、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3条特色文化旅游带,建设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7条文化和旅游线路,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点连线、串珠成链,让“文化遗产游”成为福建旅游的别样标签。
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旅游成为爆款。依托“世遗+非遗”模式,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成为“网红”打卡点,20多项非遗沉浸式体验备受游客追捧,2023年泉州游客增速和旅游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依托世界遗产的影响力,我们不断丰富‘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品牌内涵,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讲好泉州世遗故事。”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吕秀家说。
不仅如此,福建还创建非遗特色街区,率先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等为试点,探索培育非遗市集等文化商圈。“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驻各类非遗业态商户40多家,一年来举办超千场非遗活动。”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池映月说。截至目前,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
此外,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也助力福建旅游发展。“惠女秀风采 匠心承非遗体验之旅”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土楼永定景区等8个项目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清新福建·共享非遗”2023年系列主题活动共推出1446场闽味非遗活动,非遗旅游让福建散发着“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独特魅力。
争先创新
文旅经济的福建路径
从新形势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五方面“23条”到促进文旅消费“10条” ,再到释放消费潜力“27条”等,2023年以来,福建不断创新文旅经济护航机制。
通过创新铁路串线山海市场模式,福建打造“清新福建”旅游列车,推出“百趟专列进福建”,上线世遗游、非遗游等3种旅游产品,“来福建,坐火车,一路山海一路歌”推广季举办1500多场活动;探索“一程多站”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1号滨海风景道、成立文化和旅游推广联盟,推出300多条精品线路;各地创新跨区域文旅合作,上海成为省外第一客源市场;龙岩市深化与广东广州对口合作,举办“百万老广游龙岩”系列活动22场,接待广东游客365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创新省市县联动和厅领导挂钩联系文旅项目机制,推动211个重点项目和94个文旅经济大会签约项目落地;创新数字赋能发展机制,重构上线“畅游八闽”APP、“天涯明月刀”等一批数字文旅产品。
“我们将持续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旅游品质年’行动等,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黄碧珊说。(本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