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有更多音符跳动在广袤乡土上
【专家点评】
作者:李哲罕(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人民群众在主客观上,都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文化需求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农民群众在文化创作方面有了更强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自发主动参与其中。乡村音乐等文化活动的兴起,能让更多音符在广袤乡土跳动,润泽更多人的心灵,如此,方能在更好通融一二三产业的同时,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音乐等文化活动的内容可能是质朴的,与专业从业者相比,在表达技艺的专业性上或许存在差距,但它们是生机勃勃、充满感染力的,也是最为农民群众广泛接受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乡村音乐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在乡村音乐活动的兴起中,农民群众吸纳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中的精华,因时因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整理与改编了传统艺术,也引入与融合了新式元素。互联网为人们自主学习提升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挖掘、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提供了便利。在实践中,乡村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与传统的节日活动结合,也可以通过走进校园、举办专门演出活动和在互联网平台上表演等方式获得更多关注。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优秀的作品自然会脱颖而出,而优秀作品的涌现,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大繁荣。
乡村音乐等文化活动所展现的,更多是本地性,讲求的是普通人的参与。就像朋友们在一起唱卡拉OK一样,在这种小文化圈内,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因此此类活动容易成为社会交往的一个媒介,也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作为一种人的交往方式的乡村音乐活动,可以让个人的小我与共同体的大我关联起来,让当下、过去和未来关联起来,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继承与更张,也促进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中,美育非常重要,但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受限于工具理性发展所带来的束缚,忽视了美育,缺乏对“自由时间”的重视。当水电工、屠夫、种植户放下自己的专业身份组成乐队,当普通农民群众在农闲时加紧排练和演出,乡村音乐等文化活动的兴起,让人们认识到“自由时间”对“人之为人”的重要性,也能让参与者无形中提升自身的审美判断力,起到重要的教化价值。这也为思考现代城市生活、思考工作与休闲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视角或答案。
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样的乡村音乐文化活动,如同“村BA”和村超一样如火如荼地开展。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乡村人文价值。我们现在要做的不应只是观察与评论,更应是投身其间。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龙军、赵嘉伟、王晓樱、陈怡、吕慎、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宜芝、方成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8日 07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