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非遗+文旅” 加出好景致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挖掘非遗的文化和旅游“双重资源”特征,深化文旅融合。一方面,推动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等进景区,丰富景区旅游业态,拉长旅游消费链条;另一方面,利用旅游红利普惠非遗传承项目,以产业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拉长产业链条
“这个酒是东营当地产的吗?是哪个香型呢?”济南游客李先生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特产超市一边查看产品包装,一边询问景区工作人员,他说:“平时喜欢小酌,看到这个产品就来咨询一下。”
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远望楼二楼200平方米的特产超市中,黄河口黑陶、留年旗袍、大码头苇编、黄河之酒、黄河口剪纸等彰显东营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的非遗产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游客在观赏美景之余,也纷纷来到超市内,了解和选购黄河口特产。
“去年4月,通过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搭建的平台,景区与多个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企业进行了合作对接,成立了特产超市,既为广大游客购买特色旅游产品提供方便,又为东营当地的非遗技艺、手工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十一假期,超市仅非遗产品销售额就达10万元。”东营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梳理挖掘地域特色非遗资源,东营市打造了“笔书”“非遗礼包”“苇编手提包”等多款文旅商品、伴手礼,在景区超市、非遗大集等地展示售卖,深受游客青睐,成为展示东营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
同时,东营市将非遗资源合理嵌入旅游景区,充实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我们通过在景区内设置老戏台、婚俗体验馆等非遗展示体验点,建设方言墙、黄河墙绘等特色区域,为游客们拍照、体验当地文化提供打卡地。”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郭永顺介绍。
此外,东营市还拓宽服务内容,大力发展以“非遗”为主题的黄河文化研学活动,组织教育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文化传承这一课题,编制了多项以“非遗”为切入点的黄河文化研学课程,搭建沿黄非遗研学平台。
郭永顺说:“2023年,我们仅在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街区就接待来自济南、青岛、德州、东营等地非遗研学活动近百期,参与人员近万人次,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助力非遗传承
旅游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其与非遗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还能给非遗提供了更广的实践和应用场景,客观上拓展了非遗的存续空间,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
“来五个水煎包”“我要八个”……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街区的非遗小吃利津水煎包店前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对刚出锅的水煎包赞不绝口。
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紧邻黄河,历史上文人辈出,文化底蕴浓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老物件和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东营市投资2200万元开发建设了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街区项目,以非遗为路径、以传承为核心、以文旅为业态、以研学为助力,开创了“小投入、广参与、共致富、可复制”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东营模式”。
对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东营市推出非遗项目向旅游产品转化“金种子”工程,帮助不同项目间开展跨界合作。“我们开发了‘老街长巷’非遗食品、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医药等产品32项,真正起到了‘因材施策’‘精准发力’的作用。”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赵炳兰说。
在广饶,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饶齐笔在孙子文化园内开设起了齐笔非遗工坊、在刘集社区设立了齐笔展厅,专门展示齐笔的制作过程和部分产品。“在景区里制作、展示,可以让更多游客认识和了解齐笔,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群众基础,市场才更有活力,传承才更有希望。”齐笔制作技艺传承人郭明昌说。
2023年,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还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好方法、新途径,在杨庙·黄河里度假区等景区景点、市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以及东营市一中校史馆等研学教育基地,打造了6处非遗文创专题展览,全面展示黄河流域的精神气韵、风土人情和文化创造,助推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的烧鸡很受游客欢迎,每次参加文旅展示活动都是供不应求。1月26日,我们还在史口镇举办了2024首届山东·史口烧鸡吉祥贺年会,吸引了周边很多游客来我们史口游览、选购。”山东省史口烧鸡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武国强介绍。
东营市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充分利用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持续推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在广饶县大码头镇的非遗工坊中,精致的手包、漂亮的花篮、实用的收纳盒、具有黄河口特色的苇编鸟巢……一根根普通的芦苇,经过手艺人的巧手织造就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从大码头苇编非遗馆(工坊)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特产超市,再到各个文旅节会活动现场,都有苇席编织技艺产品的身影,这也是东营市发展“非遗+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项目。
“3年来,我们带动大码头镇近百名农村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工作的梦想,人均每月收入2000元到3000元不等,实现了非遗带动产业发展,年产值500万元,产品还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孙云莲说。
自去年4月1日起,东营市还开通了“周末请上车”免费非遗旅游专线、免费公交专线,每周末免费定点定时发车,串联盐窝老街长巷、王庄险工、黄河一号公路、特色采摘园等景区景点,助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慧芬介绍,通过充分激发非遗项目的能动作用,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转化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乡村亮点,东营市培育起了一批具有文旅产业示范性、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名村、名镇,其中,利津县南岭村、垦利区东王村先后入选第一、二批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
李慧芬说,东营市将继续发挥黄河入海口城市区位优势,以“助推非遗传承保护,促进沿黄文化交流”为目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宣传推介黄河入海口优秀的民间工艺、传统民俗、城市文化,为推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北枫 李沅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