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前沿领域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专家视点】
作者:李英震(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广泛应用,网上办公、网上会议、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新的生活方式趋于普遍,更是将生产力的发展推向了新高度,催生出更能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是数字化、智能化与技术化快速发展前提下,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和呈现出的新形式和新质态。
随着现代化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迭代速度更快、影响更深,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各国之间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面向前沿领域提早布局,超前谋划,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实现传统生产力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目前,从宏观来看,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已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全球竞争中,我国具有超大规模人口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等良好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未来发展仍面临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比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的供需结构失衡,以及工业化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整合科技资源、实现创新驱动、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有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积蓄发展新动能,是实现现代化、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理论指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2日 05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