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江苏:乡村栽下文化产业“梧桐树”

发布时间: 2024-11-15 09:49: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苗圩村,1400余亩的蝴蝶兰大世界项目成了村企联建、共同发展的“金钥匙”;在王集社区,2200余亩文创产业园成了文创企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的“梧桐树”……锚定“三文小镇”定位的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的华丽蜕变,成为宿城区探索以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中,宿城区、南通市海门区凭借积极探索以文兴产、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入选。

  打造重点项目,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组装钓组、抛饵甩竿……近日,100余名钓手齐聚王官集镇朱海休闲运动小镇,开启为期5天的“美人鱼杯”垂钓竞技。朱海垂钓赛事火爆“出圈”,小鱼钩“钓”起了大产业。从举办垂钓赛事到推广垂钓文化,从引进渔具生产企业到培育带货主播,王官集镇着力做大做全渔业产业链条,打响渔文化品牌。

  依托特有的文化资源,宿城区不断加快文商旅融合,推动文化制造、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创电商等业态加速发展,文化要素在产业中所占比重持续提升,逐步形成以文化传媒、文旅产品生产、互联网经济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创新发展“文化+电子商务”“文化+数字演艺”“文化+智慧农旅”等新兴业态。当地以电商为创新实施路径,关联集聚文创产业,打造包括王官集镇文创产业园、耿车电商小镇在内的“电商名城”,通过平台经济、直播带货等形式激活乡村文旅消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以江海文化为基底、以“张謇文化”为内核,海门区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文化复兴”双战略,持续提升“张謇故里·诗画海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将其打造成集文化、旅游、教育、农业等多功能于一体、多产业共荣的文旅IP。以旅游景观廊道连接张謇故里景区、青龙港、大生三厂和张公堤,通过展示载体、特色节庆活动、旅游精品线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等方式,全景式展现张謇精神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形成“一道、四片、两配套”的空间布局。目前,张謇人文记忆轴核心项目——张謇故里景区提档工程、张謇青少年研学基地和张謇故居、青龙港1806景区转型改造等项目建设都已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以建设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为抓手,宿城区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振文旅消费。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大运河沿线文旅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推进新盛街、东大街、运河祈福园等文旅产品建设,彰显大运河文化内涵;依托项王故里品牌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演艺、特色购物、文化主题酒店等特色文旅业态,打造文旅地标;设立非遗展馆、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开设非遗大集、丰富非遗文创商品,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释放文旅消费潜力的叠加效应。

  突出构建“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游带动”的产业联动发展体系,宿城区依托牛角欢乐田园度假区、朱海小镇等一批高品质农文旅融合项目,培育以刘圩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集群,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微度假”新模式,培育“跟着演艺来宿城”“跟着赛事来宿城”品牌,以多维度供给着力推进共同富裕。

  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海门区常乐镇,张謇纪念馆、颐生文博园等热门旅游地聚集了不少游客,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开展得如火如荼。主镇区周边的中南、颐生、官公河、八烈等村庄乘着全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东风,纷纷打造各自的文旅名片。“现在的官公河村,依托九龙岛文化湿地公园,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业营业额超过50万元,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官公河村党总支书记黄俊亮说。

  赓续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依托西楚文化、两河文化等特色文化,宿城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酒文化,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经济新引擎进行培育打造,精塑“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润之城”文旅IP,大力研发文创产品、做大非遗工坊,持续着力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广受市场青睐的文化产品。

  “以文化赋能为核心,王官集镇按照‘强产业、抓亮点、促融合’的思路,坚持‘塑风貌、强筋骨、铸精魂’的手段,深耕土壤、筑牢根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王官集镇党委书记熊广贤说。

  “我们实施‘345传统文化弘扬工程’,培育‘跟着演艺来宿城’品牌,年均开展‘马陵放歌’‘四季村晚’‘周末书场’等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宿城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根玲介绍,通过文教育人、文创造物、文风铸魂等形式引领新时代乡村美育,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全面落实《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加强顶层设计,汇聚发展合力,江苏省文旅部门会同省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搭建财政补助、基金支持、融资担保“三驾马车”拉动乡村振兴发展,增强文旅企业投资乡村的发展后劲与活力。“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试点经验总结推广,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江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该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王 炜)

(责编: 李雨潼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