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传统文化成为扮靓节庆市场、拉动假日经济的重要元素。节前,由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2025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各种老字号、国货潮品轮番上线,积极放大春节传统文化效应成为一大看点。
观潮汕英歌舞,赏歙县嬉鱼灯,去大理学扎染,到陕北听说书……打卡非遗项目、体验“年味游”成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的新玩法。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围绕非遗景点、非遗民俗、非遗技艺、非遗美食等“非遗主题游”热度不断攀升,不少消费者选择在行程中增加有当地年味的体验项目,甚至为感受特色年俗专门安排一趟旅程。春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世界级非遗荣誉的助力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过年的新玩法新需求折射出节庆消费市场的深刻变化。近年来,国潮风劲吹,各种国货走俏市场,汉服、簪花、团扇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不断结合,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国人集体记忆中最大的节日,春节承载着国人最热烈的期待和祝福。从合家团圆看春晚到举家出门游玩,人们对如何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有着越来越多的玩法,其需求也从单一的节日庆祝走向多元的文化展现与体验。“春节”申遗成功激发了人们探索非遗的更大兴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景点打卡,而是追求深度的文化体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探索空间,极大满足了人们体验不同文化精髓的诉求。
放大传统文化效应,让节日成为传统文化与新兴消费碰撞的重要舞台。
一是深挖本地特色。据文旅部初步统计,各地在2025年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期间举办超4000项、约2.7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从数目繁多、眼花缭乱的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中脱颖而出的,是那些立足当地特色,善于提炼精髓,营造出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团圆年味,为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项目。
二是创新消费场景。各地要把促消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出多种融合非遗主题的文旅新项目,打造具有当地民俗风味的消费新场景。通过非遗+美食、非遗+住宿、非遗+演艺、非遗+旅游等多种产品组合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场景、强互动的文化体验需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活力充分释放。
三是优化消费环境。家庭结伴出行是节日期间的主流,举家出行对出游品质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各地要做好应对节日高峰客流的准备,在产品、服务、环境、安全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为节庆消费市场的火热添柴加薪。(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琼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