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嘉睿(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今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中,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唤醒了人们心底深处对年的记忆,更让那熟悉而又亲切的年味越发浓郁。
从春节的张灯结彩到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放眼全国,热闹的节日氛围让人心潮澎湃。在很多地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纷纷闪亮登场,他们或是轻盈地跳起来,或是欢快地舞起来,或是俏皮地扭起来,或是精彩地耍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围观市民游客也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尽情展示幸福与快乐,脸上绽放出纯粹、灿烂的笑容。
在南方,广东潮汕的英歌舞气势磅礴,浩浩荡荡的队伍仿佛一条奔腾的巨龙。舞者们扮成影视剧中的经典角色,在激昂有力的鼓点声中,整齐划一地舞动着。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流畅,每一次跳跃、每一次转身都充满了力量感。呐喊声此起彼伏,现场观众也被热烈的氛围所感染,热血沸腾,情绪高涨。
在中原地区,河南多地的乡村大舞台被戏迷们围得水泄不通。当那熟悉的唱段“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响起,台下观众很快便沉浸在韵味十足的豫剧唱腔之中。他们时而跟着轻声哼唱,时而鼓掌叫好,现场好不热闹。
在东北,很多地方有扭高跷秧歌庆新年的传统习俗。正所谓“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身着华丽戏服的舞者们,脚踏一米多高的木质高跷,仿佛是从云端而来的仙人。他们在新春的鼓点中翩翩起舞,步伐轻盈而稳健,姿态优美而灵动。这些腾空跃起的“巨人”,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成为春节期间黑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西北,山西、陕西、甘肃的社火表演各具特色。山西的背棍社火,以其独特的凌空起舞绝技,让观众惊叹不已,表演者身上的孩童如同在空中飞翔的小鸟,灵动而活泼。陕西的芯子社火,则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精彩的演绎,讲述着世代传颂的英雄故事,让历史记忆在人们心中再次鲜活起来。甘肃的马社火,骑手们英姿飒爽,骏马奔腾,重现古代沙场的豪迈气魄,让人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这些非遗缘何能激活人们关于年的记忆,让年味更浓、更烈、更持久?
首先,很多年节时特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够同时调动观者的多种感官。通过视觉上的绚丽色彩、优美舞姿,听觉上的激昂音乐、清脆锣鼓,甚至触觉上的互动体验,非遗展演迅速将人们带入欢乐、热闹的节日情境之中。以广东醒狮为例,那色彩斑斓的狮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灵动的舞姿,时而威猛,时而俏皮;激昂的锣鼓声,节奏明快,扣人心弦。这一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传递,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节日喜庆。过年时的欢庆氛围,往往与这些丰富的感官体验紧密相连。非遗展演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成功唤醒人们关于年的记忆,尤其是那些与家人团聚、一起热闹庆祝的温馨场景。
其次,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够唤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们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深厚的历史记忆,包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舞龙、秧歌、社火等非遗展演,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逐渐演变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标志性活动,成为人们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人们看到这些表演时,实际上也是在重温一种文化传统,追溯历史足迹。在一些集中展演中,演员将力量与技巧完美融合,展现出勇敢无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气神通过表演传递给观众,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春节这个特殊时刻,这种情感共鸣尤为强烈。
再次,非遗代表性项目特有的互动性与参与感,也是其让年味更浓的重要原因。与传统舞台表演不同,非遗展演普遍具备很强的互动性,这在春节期间极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传统舞台表演中,演员与观众之间通常存在着明确的界限,观众往往只是被动的观看者。而非遗展演,如醒狮、舞龙、高跷等,常常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被大大缩短。例如,在醒狮表演的“采青”环节,狮子会与观众亲密互动,甚至热情地邀请观众参与到“采青”过程中;在高跷巡游中,演员会弯下腰与观众击掌、握手,还会根据观众的要求做出即兴表演。这种互动性不仅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表演的一部分,还通过直接参与增强了他们的节日体验。
当前,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节日期间,游客跨区域流动变得更加便捷。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展演所带来的别样年味覆盖到更多人群。
以广东潮汕的英歌舞为例,2023年火爆“破圈”之后,当年春节期间潮汕地区就因英歌舞表演吸引了超过50万游客,较往年增长了约30%,外地游客占比超过60%。今年春节期间,专程前往潮汕地区观看英歌舞表演的游客更是显著增长。当地很多宾馆早早就被预订一空,节日期间的演出,围观人群更是里三层外三层。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年要的就是这份热闹与欢乐。在人山人海的热闹氛围中,年味显得更加浓郁。
英歌舞从地方节俗成功“破圈”成为全国热点,极大地带动了文旅发展。这反过来促使当地政府和社区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成立传承基地,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表演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有力推动了英歌舞的保护和传承。
这一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一方面,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深入认识舞龙舞狮、英歌舞、秧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当代价值。从文化学角度来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记忆,是年味的重要担当。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非遗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像社火展演等活动,往往需要全村人的共同参与,从筹备、排练到最后的表演,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在这个过程中,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社区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构建起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激发创新活力,加强文旅融合,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各地可以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非遗潜力,打造出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进而让非遗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年味一年更比一年浓。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13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