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警魏建力入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用“智能化”为执法办案开路
为庆祝第二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向全社会发布20名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当选者和17名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通州公安分局警务支援支队民警魏建力作为北京唯一入选民警,名列其中。
用科技创新推动警务改革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落户通州,如何让科技兴警战略转化为保障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当下重大课题。“城市像人体一样,有其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魏建力运用系统工程思维,与战友们一道,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视觉中枢”,打通了城市安全运行的“感知神经”,让城市多维感知能力提升500%以上。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环保、应急、住建、城管、气象、交通运输等十余类“智慧+”应用,全面服务支撑市域社会治理,治理效能提升了80%以上。他的7项创新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工作规划获评北京市第四届“我为改革献一策”A类工程。
初入警营的魏建力,被分配到派出所从事打击办案工作。信息安全专业出身的他,敏锐地看到了基层科技建设的必要性。2017年的一个凌晨,魏建力和战友锁定了一个盗窃团伙,团伙成员以“不认识”“无联系”等借口,企图逃脱法律制裁。魏建力尝试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取得了关键线索,突破了他们的心理防线,成功将他们绳之以法。
从这件事之后,魏建力就暗下决心,要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基层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战友需要什么,就要创新什么”。魏建力参与组建了市局首支科技智能化应用队伍,打造了“1+25+N”一体化智能工作机制,创造出了“智能化应用技战法矩阵”体系,为基层一线执法办案提供多维度的科技支撑。两年来,魏建力带领团队直接利用科技手段抓获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提供各类有效线索6000余条,破获案件1200余起。
用科技护航民生传递温情
“警务科技从来都不是高冷的,它可以传递更多的温情,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安全感。”魏建力说。
2021年9月一个晚上,一通急促的110电话,惊醒了值班民警,电话那头是一个12岁女孩,她带有哭腔地说:妈妈抛下自己和10岁的弟弟不见了,还留下了遗书。情况紧急,接案后,魏建力立即启动警务信息人员查找机制,不到5分钟,取得了一条关键线索:这位母亲在前一天曾反复出现在一座大桥上。由此推测出,她很有可能选择在那儿跳河。一线巡逻车组接到指令后,立即赶到现场,成功将准备跳河的妈妈劝阻下来,魏建力用科技“拯救”了一个家庭。这一成功突破了“大海捞针”的传统寻人模式,也避免了更多的悲剧发生。近三年,他先后协助找回走失人员1200余人次。
2021年5月,多名群众反映遭遇了“碰瓷儿”团伙。接到线索后,魏建力立即开展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并逐步还原了现场真相:这伙人利用受害人息事宁人的心理,假装手里拿的“机器”和受害人的车辆发生碰撞并造成损坏,然后实施敲诈勒索。魏建力很快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战友们根据他提供的线索,联合多地一举将这个团伙成功端掉,核实案件60余起,涉案金额10万余元。
扎根一线坚守从警初心
魏建力在上学期间就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带领团队研发了新的应用系统。本来有机会科技创业的他,为了实现保卫国家网络安全的远大志向,毕业时毅然选择报考加入了北京警队。2018年,在基层科技创新中有优秀表现的魏建力被选派到科技信息化岗位,考取了高级工程师、联合团队拿到了2项国家专利和5项国家软件著作权,并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6年没回家乡探望父母的魏建力,跨年当夜毅然将火车票换成了“请战书”,并先后两次延后婚期投入“战疫”。在他的建议下,单位成立了“科技防控疫情青年突击队”,坚守100多个日夜,为保障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