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多人组成稀有血型爱心之家 “熊猫血”志愿者为冬奥随时待命
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背后,是高达14%左右的受伤率。Rh阴性血型在汉族人口中占比仅为0.3%,因稀有在我国又被称为“熊猫血”,而其在白种人中占比高达15%。欧美国家参赛人数众多,“熊猫血”血源稀少而需求量大,成了冬奥会血液保障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解决燃眉之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稀有血型爱心之家的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立了大功。
为解决“熊猫血”难题,2017年底,作为赛区所在地,北京、河北的8家血站建立了跨区域合作的稀有血液库。全国范围内,省际血液联动机制也随即启动,各地血站纷纷加入筹备稀有血型血液的队伍当中。1200多单位“熊猫血”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北京,经过深低温技术处理存入冷冻血液库,成为冬奥会血液保障工作的“压舱石”。
然而,冷冻血液在使用前需要先解冻,并将冷冻保护剂洗涤清除,这个过程需要4到5个小时。因此,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伤员依然需要新鲜血液应急。“新鲜血液的保质期只有35天,因此必须储备‘活血库’——根据对冬奥会血液需求的估算,除事先准备每个血型10单位的鲜血备血外,其余由招募来的应急献血志愿者提供,他们在冬奥会期间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血液中心血源管理科工作人员齐旭明介绍,这些献血者主要来自稀有血型爱心之家志愿者。
稀有血型爱心之家从2001年起建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志愿者队伍已从最初的41人,发展壮大为现在的超过3400人。齐旭明负责爱心之家的运营和管理,志愿者们不论老少,都“爱称”30出头的她为“家长”。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为了争取能在合适时间捐献鲜血的志愿者,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沟通需求、确认身体条件、核对日程安排……1月初以来,我们光拨打电话就超过了3000个。”齐旭明说。
最终,一个560多人的冬奥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集结完毕,成了冬奥会稀有新鲜血液保障工作的坚实后盾。谈到“家人们”,齐旭明十分动情。志愿者中,有一位转业军人周先生,让她印象最深刻。周先生是去年献血量最大的志愿者,共计成功捐献全血和血小板10个单位,约2000毫升。疫情期间,他还尽己所能为血液中心等医疗机构捐献防护面罩。为了给冬奥会提前备血,他退掉了过年回家的火车票。
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介绍,目前,冬奥会稀有血型储备充足,一旦发生伤员大量出血,可以第一时间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而让冬奥比赛充满“安全感”的,正是虽未身披戎装,却能在紧急关头随时为生命集结而出的“熊猫血”战士们。本报记者 孙乐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