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共话“乡村振兴”——怎样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幸福感更强?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唐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一大热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受益者,怎样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幸福感更强,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那么产业就是它的“骨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是一名油菜种植户,为了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油菜种植的科技化、产业化,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作“油菜大王”。沈昌健说,想要让更多的农民兄弟走上小康之路,就必须让他们懂技术、懂管理。沈昌健表示:“加大农技人员、科技人员的培训,现在这个还没形成系列。第二要在种田的方面,让他们懂植保,同时让他们懂技术,懂管理。”
农民缺乏科技和管理意识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问题。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彭际淼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仍存在体量大、效益不高、产业化层级有待提升、科技化机械化程度严重不足、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今后,要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彭际淼表示:“特别是制定政策方面,不要再一味的扩面,也要把农业是不是环保、是不是绿色作为考核目标来进行考核。从科技的投入方面,我们国家现在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差不多只有50%,潜力很大。还有推广一些现代的、省力化的栽培技术,特别是我们山区以前是不怎么使用农业机械的,这两年我们推广无人机打药,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上百倍。”
此外,面对乡村产业集群起点较低、规模偏小、加工跟不上、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建议,加强规划引导,在优势产业区发展多功能密集型产业集群,以区域制、项目制和产业区、产业链负责制的方式,变“单村小品”为联村产业集约开发。此外,还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公共服务品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李云才说:“我在武陵山区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农民群众当前最需要解决他们在持续增收的过程之中,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金融管理、营销这方面的人才。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公共平台上、公益事业发展中提供更好地服务。比如数字技术平台,包括智能农业、数字技术平台,如何把产品进行销售,人才、资金、政策等关键内容让群众得到及时了解,能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又得到相应的解决。”
乡村振兴,经济富裕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也要提升。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1.3亿。根据相关预测,到2028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很多代表委员认为,农民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全国政协委员徐自强说,农村养老与城市有所不同,在农村,不少地方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一老一小,有的还成了空巢老人。农村养老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应该因地制宜摸索出一种比较适合的模式,不断完善。徐自强说:“在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可以采用家庭养老+医养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在生活上,老人自理,或邻居互相帮忙、照应;在医疗上,村医帮助,村医上门为老年人做健康检查、慢病防治,指导规范用药,发现急危重症,及时转诊治疗;在费用上,按照规定收取诊疗费,或者按人头每年收取一定的费用,类似养老保险费。这笔费用,主要由子女共同协商承担,财政做适当补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