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支点
如果说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轮轮对变异病毒的“动态清零”,那么常态化的疫情发布会,就是一场场对抗疫信息盲区的“动态清零”。舆情就是民情,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而言,这样的新闻发布不是抗疫时期的“专供”,而应是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截至目前,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已召开300余场。平均2.7天举行一场,总发布时长15000余分钟……这些数字记录着北京两年多来的抗疫历程,也见证着政府部门推动信息公开的积极实践。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是政府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方法之一,也是政府与市民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年多来,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到各省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从通报最新疫情、解读政策措施,到第一时间回应热点、提醒做好防疫防护,新闻发布频率之高、内容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这些发布会为满足公众知情权、助力抗疫大局作出了贡献,而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于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更具现实意义。
信息公开,越透明才能越主动。重大突发事件直接关涉公共利益,公众的知情需求强烈,且与事件的严重性、复杂性成正比。就拿新冠疫情来说,形势时时变化、病毒不断变异,有没有持续跟进释疑解惑显得异常重要。加之今天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生态格局已深刻变化,细碎拼接的“真相”、带入感强烈的谣言,分分钟就能带偏舆论,一旦发布节奏跟不上,舆情应对就会步步跟不上。两年多来,各地各部门疫情发布会渐成“标配”,关键时候的一锤定音,成为让人安心的重要力量。可以说,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持久战斗,也在另一个层面重塑着全社会对信息公开的认知,破除着“说得太早易被动”之类担忧,成为“民之关切,我必有应”的公开课。
信息公开,越协作才能越顺畅。重大公共事件的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发布只是前端,背后需要多个部门的集体协作。以疫情发布会为例,无论病例数据、流调结果的通报,还是管控地区、隔离场所的介绍,权威准确的信息来自于疾控部门、行政部门、基层单位等的通力配合。不到一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凝结着千头万绪的一线工作进展,有太多信息需要厘清整合、太多关切需要及时回应。如果说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轮轮对变异病毒的“动态清零”,那么常态化的疫情发布会,就是一场场对抗疫信息盲区的“动态清零”。这一过程,磨练和提升着政府与市民对话的能力、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治理多元和复杂社会的能力。
信息公开,越真诚才能越有效。信息公开不是“我说你听”的僵化宣告,既要有引导力,更得有对象感,还要有效果意识。纵观各地疫情发布,不乏可资借鉴的“亮点”。比如,传递信息,也传递人文关怀。流调信息只提地点不提人,彰显对个体的尊重。比如,不打官腔、通俗易懂。面对传染病防治这一相当专业的领域,多说“硬核大白话”让人一听就明白,听完能记住。比如,没有硬塞结论,将逻辑关系娓娓道来。着眼聚集性疫情的传播过程,拿出“小黑板”扎实细致展示“破案”过程……人们关心“谁在说”“说什么”,更关心“说得怎样”。不断提升发言能力与艺术,信息公开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舆情就是民情,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而言,这样的新闻发布不是抗疫时期的“专供”,而应是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特别是身处改革深水区,一个问题背后,会有过去种种情况的累积,会有现实种种利益的交叠,在该说话该互动的时候积极发声,才能解决问题、凝聚共识。另一方面,人们的诉求愈发分化、权利意识高涨,对信息公开有着更高期待。提升发布能力、对话水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来自抗疫时刻的“集训拉练”,成为政府部门不断提升政民互动的重要契机。密集的信息公开实践也充分证明,“公开是现代社会最好的稳压器,亦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补齐短板,才能更好地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共情共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