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七年持续改善
2021年8月26日,航拍密云水库大坝。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方案》要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4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检查重点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等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任组长,副主任侯君舒任副组长,检查组成员包括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委委员、城建和环保专业代表小组成员,以及提出环境保护相关建议和关注环境保护议题的部分市人大代表。
据悉,此次执法检查在对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方案要求,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重点检查的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年度环境报告、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生态保护补偿等主要法律制度措施落实等情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分类、危险废物处置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情况。
市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开展自查
执法检查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检查工作。具体说来,执法检查将与听取审议年度环境报告相结合,共享调研成果,将年度环境报告的审议意见吸纳到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之中。执法检查还将与政府自查相结合,市政府要对照法律条款,统筹相关部门开展自查,及时提交自查报告。
4月中旬至5月底,执法检查组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水系流域生态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和新污染物治理、废弃矿山修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专题开展调研检查。
4月中旬到5月中旬,市政府按照执法检查方案要求,对照法律条款,围绕法律贯彻实施情况组织自查。在自查中开展法律知识问卷调查,并将调查范围、参与单位及人数、调查结果等情况体现在自查报告中。
看点 1
北京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2021年,北京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3.1%;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总断面的75%以上,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续七年持续改善。
同时,北京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危险废物监管能力提升,年处理能力达43.4万吨,基本满足市域内处置需要。及时妥善处置医疗废物,涉疫垃圾、污水实现有效收集和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妥善处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高。
在区域协同方面,探索联合治污新路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实现率先突破。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如京津冀联合印发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潮白河、大清河流域共治。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北京严格落实各项法律制度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体系,将年度目标与重点任务指标纳入市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按时履行年度报告制度,连续6年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北京市还推行排污许可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市火电、汽车制造、污水处理等95个行业的4593家企业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12696家企业完成排污登记。
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北京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PM2.5和TSP高密度监测网。建成国控地表水水质自动站20个,组建乡镇(街道)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北京还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新途径。推动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强化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每年补偿资金达40亿元。
看点 2
优良水体达75.7% 健康水体达85.8%
北京市水务局介绍,北京市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在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全市生产生活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2015年的16.63立方米下降到10.46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从86%提高到95.8%。2021年国考劣Ⅴ类断面水体全面消除,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75.7%,健康水体比例达85.8%,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
近年来,北京编制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修订完善北京市地表水功能区划方案,编制并推动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3个三年城乡水环境治理方案,统筹推动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
编制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规程、水量水质实时监控技术导则,以及水生生物调查、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规范等100余项地方标准。建立实施水影响评价制度,施行排水许可管理制度。加强“水环境侦察兵”监测点建设,推进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在线监管和水环境智能监测,定期组织考核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此外,北京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2013年起实施第一个三年治污方案,基本解决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2016年又启动实施第二个三年治污方案。2019年接续实施第三个三年治污方案,重点推进合流管网溢流污染治理、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小微水体整治。同时出台实施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全市排查出的142条黑臭水体、1000余条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并持续巩固。
看点 3
上一采暖季燃煤使用量比2013年减404万吨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介绍,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自2013年起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地区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2018年全市平原地区村庄基本实现了“无煤化”的工作目标。
截至目前,北京全市88.7%的村庄、93.1%的农村住户实现了清洁取暖,2021-2022年取暖季期间全市燃煤使用量只有16万吨,比2013年的420万吨减少了404万吨。
此外,北京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保护性耕作,控制裸露农田季节性扬尘。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应用能力带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形成以“饲料化”“肥料化”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多年来北京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种植、收获环节,通过实施农机深松整地、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少免耕播种三项作业补贴,有效抑制季节性裸露农田扬尘,2021年全市共完成作业补贴面积合计50.8万亩,建设农田扬尘抑制效果监测点30个。
同时,北京还以节肥、节药、节水为重点,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多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种植业污染防治,通过推广应用有机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统防统治等措施,初步构建了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
2021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折纯)约2.96万吨,比2015年的5.9万吨下降49.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8%,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8%;全市化学农药总用量(折百)约276吨,比2015年的580吨下降52.4%,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52%,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74.79%,农膜回收率达到9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5。
据悉,2019-2021年,北京市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激励县名额。门头沟等6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00余个村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市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累计拆除私搭乱建1300余万平方米;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9.4%;基本实现了三类以上公厕全覆盖;1500个村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