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遭遇冰雹 你在冰雹多发地区吗?如何减小冰雹危害?
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大风、冰雹,最近,全国多个省份遭遇猛烈强对流天气。其中,河南新乡、四川安岳、河北邯郸部分地区都下了冰雹。冰雹过后,各地也开始了对农业生产等损失的排查和救灾。
冰雹为何突袭?能够对冰雹进行准确预报吗?为避免冰雹灾害,人工能够如何干预?
你在冰雹多发地区吗?
冰雹虽然名字里带个“冰”字,却喜欢温暖的季节,高温是产生冰雹的一个触发条件。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李倩介绍,冰雹一般来自发展强盛的积雨云当中,这种云也被叫做冰雹云,只有在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才会产生。这也是为什么春夏温暖的季节才有冰雹产生。而在冬季,近地面气温很低,不会产生强大的快速上升气流,所以冰雹在冬季反而很难形成。李倩表示:“这一次,多地遭遇冰雹和前期异常偏高的气温直接相关。在春夏之际,太阳照射下地表被迅速加热,不断升温,近地面易形成具有不稳定能量的热空气,而当高空有弱冷空气时,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气垂直结构。这极易引起冷暖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交换,干冷空气下沉,湿热空气上升,从而激发出强盛的对流云团,为冰雹形成创造条件。”
通常,各个地区的冰雹会比雨带早到1个月左右。研究还表明,冰雹喜欢“走山路”,最常出没的地方和地形高度有密切关系。地形越复杂,海拔越高,越容易遭受冰雹袭击。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也大体呈现出沿着山脉发展的特点。李倩介绍,我国最常出现冰雹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平均每年会出现3-15天,部分地区还可能超过15天;而华南沿海、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年均冰雹日数往往不到0.1天;省会级城市中,容易遭受冰雹袭击的前六个城市是拉萨、呼和浩特、西宁、哈尔滨、长春和沈阳。
《冰雹等级GB/T 27957-2011》
冰雹能有多大?
冰雹砸下来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比较关心它们的个头儿,因为冰雹个儿越大,一般砸得就越狠,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大。
直径在3mm左右的白色或乳白色固态降水,在气象上,都算不上是冰雹,而叫做“霰”。
只有直径达到5mm以上的固态降水,才被称为冰雹,基本要达到黄豆大小。一般冰雹的直径在5mm到5cm之间,80%到90%的冰雹直径都小于3cm,直径大于5cm的冰雹就已经比较罕见了,达到10cm就算非常大了。
它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冰雹云发展越旺盛,水汽含量越大,上升气流越强,冰雹在云中上下翻滚的时间越长,最终形成的冰雹就越大。
李倩介绍,目前,最大冰雹直径为11.5cm,比一个成年人拳头稍大一点:“当冰雹直径达到2cm,落地速度相当于时速70公里左右,会砸伤农作物、水果、蔬菜。当冰雹直径达到6cm及以上,落地速度相当于时速100公里,此时,汽车、门窗、屋瓦都会‘遭殃’,甚至会造成人畜伤亡。”
元宵+洋葱=冰雹?
冰雹诞生于冰雹云当中。冰雹云含水量非常丰富,由雪花、冰晶、过冷水滴和水滴组成。大致分为三层,上层最冷,温度低于-20℃,由雪花和冰晶组成;中层温度在-20~0℃之间,由冰晶、雪花和过冷水滴组成;下层最暖,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而冰雹就是在冰雹云内部不断的上下翻滚而来的,就像是滚元宵。
在冰雹云中,上升气流时强时弱。当上升气流比较强时,最下层水滴在强上升气流的带动下先进入到中层,和过冷水滴、冰晶雪花碰并增长,然后继续上升到最冷的上层,凝结成固态,掉落下来,在下降过程中再和过冷水滴碰撞,在小冰晶身上冻结出一层不透明的冰核,这就形成了冰雹胚胎。然后,冰雹胚胎再被上升气流托起,再降落,一次又一次上下翻滚,附着更多过冷水滴,如此往复,不断在外面裹上一圈又一圈,越变越大,越来越重,直到重到上升气流托不动了,它就从空中摔下来,“下凡”成冰雹。
所以,冰雹虽然看起来是个“墩子”,但却是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形成的。一般的冰雹,雹胚外面包括4-5层的透明或者不透明冰层,最多能有20多层。
干预冰雹,架炮
李倩指出,预报冰雹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冰雹一般来去匆匆,出现的时间很短,只有2-10分钟,并且,一次冰雹出现的范围也不大,一般宽大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大约百米到上万米的狭长地带。所以,针对冰雹的精准预报一直都是难题。
而且,利用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观察判断也存在着其他因素的干扰。产生冰雹的冰雹云周边往往还会有多个雷雨云团,冰雹的特征容易被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其他天气特征掩盖。李倩介绍:“从2010年到2015年中央气象台强对流天气预报产品检验结果来说,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的能力明显上升,但是,在相同预报时段和预报时效条件下,雷暴和短时强降水的预报能力要明显高于冰雹。”
不过,人们仍可以在冰雹生长的各个环节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来抑制冰雹的形成。比如说,可以采取动力学方法在云内引发下沉气流,从而抑制强对流发展,抑制雹胚生长;也可以向正在发展的冰雹云中,大量播撒人工冰核,通过冰晶核化作用和凝华、碰冻增长,迅速形成很多人工雹胚,并与自然雹胚抢夺云中的过冷水滴,从而抑制雹胚的生长和发展。
目前,气象部门普遍采取第二种方法,用地面火箭或高炮来发射含有碘化银的火箭弹、炮弹,把它们发射到云中合适的位置,产生过量的人工冰核,通过抢夺云中的过冷水滴达到防雹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分散力量”。云里的水汽、过冷水滴数量一定,大量播撒人工冰核后,可能产生非常多的雹胚,并且把云中的冷水滴消耗完,此时,雹胚数量多但体积非常小,很可能就不会再降下为冰雹,即便降下个头也非常小了。
监制:郭静
记者:刘飞
编辑:杨扬 马露丝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