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都结束了 为什么有的考生和家长仍然压力满满?
央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高考结束,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压力终于释放,但有考生表示,哪怕考完试睡了觉、玩了游戏,却总感觉高考的压力还在。
经历过高考压力的洗礼之后,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压力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所有压力都是不好的吗?该如何科学地释放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
一提到压力,很多人都觉得这肯定不是好事,所以我们会劝慰别人“别有压力”,也会将一些不良后果归因于“压力过大”,仿佛将压力完全消除就是最好的。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宇表示:根本不存在“完全无压力”的情况。
压力分为物理性压力和心源性压力,后者就是我们心理和情绪上感受到的压力。“完全无压力”就如同物理书上的“零摩擦力”,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一点压力都没有”的状态,只有压力大小的问题。
我们常常将压力与负面情绪联系起来,这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在英文中,“压力”是外来词汇,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痛苦”。实际上,很多时候,压力都可以转化为获得成功或成长的动力源。
压力可以被转化为动力,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被压力压垮?
这其实关乎个体的承受能力,有点类似于我们对疼痛的感知。当刺激强度非常微弱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感到疼痛,只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我们才会感到疼痛——这个最低刺激量被称为“痛阈”。
压力感受也有这样的阈值,而且每个人的阈值不同。如果你的承受能力很强,对于问题有比较好的、完备的解决方法,那么感受到的压力就没那么重。这种承受能力还会随时间改变。如果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解决压力的经验,那么下次面对压力事件时——哪怕是完全相同的问题,你也会觉得没那么困难。
如何科学地释放压力?
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在高三这一年或更长时间承受着压力。如何释放压力,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有的家长怕给孩子增加压力,在家不敢说话,走路蹑手蹑脚;孩子也怕给家长增压,摸底考试无论成绩如何都说“还不错”,睡得再少也要在家长面前表现为“很精神”。这种做法看似是相互释压,但家庭的“压力总量”其实却在悄然增加,因为压力是会传染的。史宇曾经采访过一个孩子,他的妈妈担心影响他高考,6月在家里也穿着棉拖鞋,炒菜要去姥姥家炒;但无声的家庭反而让孩子觉得特别紧张,而且,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跟家长提这件事。
如今,高考结束,很多考生卸掉了压力,打算好好放飞自己。有人担心,之前积攒许久的压力在瞬间释放,会让他们变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史宇表示,从紧张到放松是相对安全的过程。人们担心放松有危险,是因为有些放松方式本身就是危险的,例如熬夜打游戏不睡觉,或者玩一些危险的游戏——有危险的是这些做法,而不是放松本身。有些考生计划“报复性”放飞自己,但出于安全和可行性考虑,还是建议采取对身体无害、也不会影响他人的方式来放松,例如约同学出门、和家长一起出行等。
还有一些考生,结束高考后仍然无法释放压力,这很可能是因为在考试后预判了成绩,一旦觉得成绩不好、未来难料,压力就又回来了。但根据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史宇认为,预判出错的概率很高,不必过于担忧。
最后,祝每位考生和家长都能调整好心态,勇敢面向未来。
监制:郭静
记者:富赜 杨扬
编辑:马露丝 彭毓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