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中轴”上线 打造数字中轴探访线路
8月7日,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在北京中轴线北段地安门外举办,20多位国内外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历史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万象中轴”北京中轴线数字文化体验展等5项特色展览也一同亮相。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致辞中表示,近期,国家文物局党组已经研究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多位国内外专家分享历史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
8月7日,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在北京中轴线北段地安门外举办。本届对话会以“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遗产保护”为主题,开展精彩的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20多位国内外专家分享他们在历史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
7日上午,穆尼·布什那基、单霁翔、吕舟、姜波、贾德·塔博特、海伦·贾维斯6位专家进行主旨演讲;下午,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遗产保护经验交流”和“青年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两大主题,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对话的形式,共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新视角、新思路,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有益借鉴。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致辞中表示,近期,国家文物局党组已经研究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他表示,要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三个有利于”要求,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多重价值,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要坚持保护第一,老城不能再拆,全面保护文物建筑、肌理格局和景观风貌,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更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要鼓励社会参与,活化历史场景,完善支持政策,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会上,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设立“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探索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融合的创新路径,未来在政策制定、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及公共活动等方面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成果,进一步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亮相首发上线3个打卡体验点
在对话会上,由北京市西城区文旅局携手北京河图组织实施的“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正式发布上线,同步公布此前开展的项目IP形象——助力中轴线申遗“北京中轴线上的镇水小神兽”卡通形象新名字“水灵龙”。
首次亮相的“万象中轴”项目包括“预见中轴——数字文化探访线”和“再现中轴——数字时空博物馆”两个功能模块。“预见中轴”主要是依托河图的大规模3D地图构建、高精度空间计算等技术能力,在线下真实的物理空间叠加虚拟数字内容,对中轴线历史场景和灭失的文物建筑进行数字重现,并嵌入数字展陈、沉浸式体验和虚拟互动等多种效果,构筑线下增强现实体验。“再现中轴”将提供线上体验,具有数字藏品的收藏、展示功能,通过收集线下体验的场景素材,将中轴线文化“带回家”,离开现场也能了解相关中轴线知识点、小故事。
西城区文旅局局长靳真介绍,近年来,西城区在文物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展示传承新模式。“万象中轴”项目通过技术加持和创意赋能,将中轴线遗产的价值,以通俗、妙趣、互动的方式予以呈现,转换为公众能够普遍理解、参与其中的体验,以受欢迎、易传播的方式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
项目首发上线鼓楼前、万宁桥、万春亭等3个打卡体验点。除万宁桥打卡点需正在开展的环境整治工程完工后才能体验外,即日起,市民、游客即可下载专用APP,在小神兽“水灵龙”的引导下,在地体验虚拟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当下辉映的数字中轴新景观,沉浸式领略增强现实数字文化场景,感受“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其他4个打卡点位,包括广为社会关注的地安门数字重现,将于年底前全部上线投入使用。
此外,对话会上,北京建筑大学联合帝测公司推出“中轴线知识科普展”,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推出“绘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国际青少年艺术展”,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推出北京中轴线三维立体实景测绘展,手工雕刻师段永成展出最新作品——“中轴线建筑雕刻”。
主旨演讲
中轴线申遗文本负责人吕舟:
明年2月1日之前要提交申遗文本
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主旨演讲中,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和包容。“我们可以在北京中轴线上看到不同信仰的东西和要素。比如,故宫的最后一进殿宇钦安殿中供奉着真武大帝,景山南麓中轴线上的倚望楼供奉着孔子牌位,景山的万春亭供奉着毗卢遮那佛。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华文明当中才能呈现,任何一个单一信仰的国家都不可能呈现出来。”
他介绍,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展现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丰富的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王公贵族、大臣们的生活,一直到帝王的生活,中轴线作为历史的载体,能够把这些东西充分展示出来。”此外,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北京老城的保护,控规当中划定的保护范围,是以中轴线为核心的。
吕舟还提到,世界遗产的全球战略特别强调社区的作用,强调社会如何参与融入世界遗产的保护当中。“世界遗产不仅仅是物质遗存的保护,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除了向外界传播价值以外,我们还要让人们去关心它、关注它。北京市搞了许多活动,比如‘最美中轴线’,很多大家喜爱的艺术家、年轻的演员都加入到了推广北京中轴线的过程当中。一些音乐家去年在北京举办了古建音乐季,也在推广中轴线的价值。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到了北京中轴线的推介过程中。”
吕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场听到国家文物局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消息依然很兴奋,之后的工作量还非常大,有很大压力。中轴线申遗项目要拿到202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意味着明年2月1日之前要提交申遗文本。目前,申遗文本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翻译工作。“另外,2020年北京通过了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三年行动计划,涉及48项重点任务,包括文物腾退、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我们也需要在明年6月份之前,把这些任务完成,所以工作量很大。”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
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要适应当今社会需要
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主旨演讲环节,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分享了故宫活化利用和保护的经验。他认为,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要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建筑的性质及承载的功能。
“过去故宫的大部分区域是不开放的,99%的文物不展示。”单霁翔介绍,近年来,故宫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和整体修缮保护工程,从2002年到2020年,故宫1200多座建筑达到了健康稳定的状态,同时,故宫不断扩大开放面积,2015年故宫开放面积达到65%,2016年达到了76%,2018年则达到了80%。
“过去,人们只能远远地看角楼,现在角楼正式对公众开放。大戏台100多年没有使用,然而,这些木结构古建筑修好后,正常使用、经常维修,才会越来越健康。如今它变成了我们戏曲馆的一部分,可以听中国传统戏曲。”单霁翔说。
在谈到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时,他表示,这些年来,很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经过了环境整治、遗产价值的发掘和民众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等一系列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很重要,申遗成功是目标,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让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尊重,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健康地走向未来。”
他介绍,这些年来,北京市为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付出了极大努力,一些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在申遗的过程中一一得到了破解。“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老同志对我说,我们有三大遗憾:一是钟鼓楼前面的商场太高,二是积水潭医院挡住了“银锭观山”,三是天宁寺塔旁边建了一个大烟囱,现在前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从景山到鼓楼这1500米最具人民性、社会性,东边是大面积的南、北锣鼓巷地区,是元代以来从未改变肌理的北京最典型街道之一。西面是什刹海,是一个既严整又活泼的地区,吸引人们前来参观打卡,也是很多游客享受京味儿文化的区域。我觉得,中轴线的申遗保护,真的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单霁翔说。
圆桌论坛
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圆桌论坛上,多位专家共话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遗产保护,分享世界遗产的保护成果和经验,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提供了有力借鉴。
泉州
将世界遗产的管理嵌入城市治理体系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去年泉州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大会评价世遗泉州是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是世界港口城市的典范。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叶楠表示,泉州的系列遗产跟北京中轴线遗产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即很多遗产点位于城市的集中建设区。在城市集中建设区,面对很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压力,如何保护和发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这些遗产所面临的最尖锐的难题,所以泉州的申遗经验会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以及中轴线申遗工作有很多借鉴作用。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原副市长周真平表示,泉州世界遗产的命名罕见地将世界、中国与泉州城市之名联系在一起,罕见地用一座城市的空间系统来界定一项遗产,这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遗产的管理嵌入整个城市治理体系。
“我们完善保护了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形成三级管理。同时还建立了考评考核的体系,建立了五项制度,包括常态化监测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遗产影响评估制度、联合技术审查制度、地下文物埋藏区管理制度。”周真平说,“我们开展了以保护为中心的工作,比如本体保护,按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充分依托世界非遗闽南建筑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以及石雕、木雕等传统工艺开展技术保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传承体系。”
此外,监测体系也十分重要。“我们在泉州数字城市管理平台中全面覆盖遗产监测,在22个遗产点确定了标识体系、档案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这也是泉州比较有特色的做法。”周真平说。
良渚古城遗址
大型考古遗址保护管理日趋完善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世界文化名城杭州市西北部,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2019年的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有资料显示,良渚古城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左右,同时拥有大型城址和外围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也是考古工作做得最彻底的一处大型遗址。
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表示,大型考古遗址的特殊性在于保护管理的过程是随着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遗产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而逐渐提升、日渐完善的一个过程。
“多年来,我们针对良渚遗址实施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实行遗产地的遗产保护奖励机制,出台了居民外迁鼓励的政策。2004年,我们出台了《良渚遗址保护区文物保护考核办法》,通过文物保护考核的方法对保护区内相关的村、社区进行考核,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了保护奖励和补偿。2018年,我们又出台了《良渚遗址农村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规划引导等方式,鼓励良渚遗址区内的农户逐步有序地向外搬迁。”蒋卫东说。
他表示,遗址的保护和阐释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经过多方面研究,我们选择了‘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相结合的一种展示、阐释方式。在展示过程中,坚持遗址定性公园、公园表现遗址的原则,使得我们的遗址公园既有公园般的美丽,又有考古大遗址独特的厚重、辽阔、深邃等文化特征。”
“此外,在重要遗产价值要素展示点上面,我们以考古与保护为特色,以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为途径,通过遗址揭露展示、模拟复原展示、模型解读、标识说明、数字技术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蒋卫东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