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评】网络诈骗盯上未成年人 防护网该如何织密?
国家网信办近日曝光一批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有不法分子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有的则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钱财,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网络诈骗的“黑手”伸向未成年人,可谓恶劣至极。这些不法分子盯上未成年人,针对其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法律意识不强等特点,对他们进行诱骗,而很多中了圈套的未成年人保留证据的意识也不足,常常给追责带来难度。
上述网络诈骗类型并不新鲜,关键是为什么涉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屡禁不止?家庭、社会、平台等相关各方都值得深入反思。
从打击网络诈骗、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平台自律最为关键。网络平台作为内容供给方,应依法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落实青少年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自我监管水平,及时监测平台信息,对可疑账号进行查封,对可能涉及诈骗的内容传播尽早干预,完善包括实名制、诈骗举报、安全防控等一系列机制,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网络欺诈行为零容忍。同时,相关执法机构也应对平台监管存在漏洞而未能履行责任导致严重后果的进行严厉追责。
当前正值暑假,未成年人长时间在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可能存在的网络风险,履行好相应的管教责任。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要向未成年人讲解防骗知识和典型案例,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网络文明价值观,如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文明用网。社会各界要关爱未成年人的假期生活和健康成长,多开展有益的特色文体活动,给孩子们在线下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更丰富的选择,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虚拟世界。
只有家庭、企业、社会、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才能筑牢未成年人的防护网,确保他们享有一个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夏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