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华西牛” 有多“牛”?
央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近日正式发布优质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华西牛”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打破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对于提升肉牛种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具有深远意义。
“华西牛”为什么这么“牛”?一头优质的肉牛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指标?它的育种经历了哪些科技创新?传说中的按摩、听歌、喝山泉水、吃有机牧草,对牛真的有用吗?
“华西牛”为什么这么“牛”?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指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路培介绍,培育“华西牛”历经了整整43年,作为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它有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好、分布区广等特点。
目前,“华西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两项指标分别为62.39%和53.95%。张路培表示,这两项指标是整个育种群的测定指标,和国际水平相比都较为优秀。经群体平均测定,“华西牛”的增重率能达到每天1.36公斤,这对于肉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也直接与育肥企业的效益相关。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各异,资源也不尽相同,如北方地区虽然粗饲料相对廉价,但冬季气候寒冷;南方虽有很好的粗饲料资源,但夏季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高的温度。然而,“华西牛”既可以适应北方草原牧区的生产模式,又可以适应华北平原的农区和南方的草山草坡地区,抑或是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带。“华西牛”能够达到如此优秀的适应性与研究团队在育种时的考量息息相关。
“华西牛”的育种经历了哪些科技创新?
传统育种主要通过表型测定和系谱记录来收集相关数据,以此评判子代牛犊的好坏,然后再进行一代代地改进。但牛的繁殖周期非常长,母牛一胎只能产一头牛犊,妊娠期达280多天,待小牛性成熟需要一年多。再加上我国肉牛的生产模式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在生产实践上存在欠缺。
“这造成我们育种数据收集从质和量上都是有欠缺的。所以,针对整个肉牛产业和肉牛育种的情况,我们当时下决心做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张路培表示,“通过这个体系,我们就可以在收集到一定量的数据之后,基于这些数据去研发这种技术,将牛的基因组和表型建立起关联,评判新出生的牛犊的性能。”
自2007年起,研究团队每年约测定200-300头肉牛的性状,并在此基础上专门研发了一些算法来更好地测算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张路培称,这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成果,也是育种的核心。
经过15年的努力,目前,基因组选择技术在肉牛中具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其遗传评估的准确性能够达到60%,能够测算出一些本来只能在屠宰之后才能测定的性状,保护了种牛的价值。
按摩、听歌、喝山泉水、吃有机牧草,对牛真的有用吗?
张路培认为,从常规的理解上来讲,牛处于放松的状态,肯定是有利于它的生长。这就涉及到牧场及养殖设施的设计,其中具有很大学问,比如,如何尽量让牛在养殖过程中感到舒适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性能。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动物能够具备哪些“性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包括种的选择、后期的管理、疾病的防控以及饲料配方是否合理等等。张路培指出,因为牛是成群养殖的,所以在很多方面都要达到高标准。类似于木桶效应,若有一个方面做不好的话,可能最后的牛肉产量都不会高。
“华西牛”品种的验收其实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整个群体还需要不断地选育提高。张路培称,一旦有一代不选的话,整体的性能不但不会进步,甚至会后退。因此,研究团队计划未来5-10年,保证“华西牛”在国内核心种源的供给上达到80%以上,满足国内肉牛品种群体性能提升的需要,之后再有计划地进行推广,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监制:梁悦
记者:鹤佳 杨扬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