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京字号杂交小麦“留洋”助丰收

发布时间:2022-08-23 08:28:00来源: 北京日报

  麦粒颗颗饱满,金灿灿的麦子报告着丰收的喜悦。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走出国门来到巴基斯坦的中国杂交小麦喜迎丰收。即使在今年罕见高温的情况下,近万亩示范区的最高亩产依然突破400公斤。

  作为巴基斯坦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小麦在巴基斯坦的种植面积900万公顷,产量约2600万吨,亩产不到200公斤,提升单产水平迫在眉睫。

  同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早已实现,但杂交小麦却迟迟没有动静。壁垒在哪里?“水稻和玉米是二倍体,而小麦是六倍体,遗传机制更加复杂,这就相当于,别人开会两个人就能决定,而我们需要六个人才能拍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昌平说。长期以来,由于不育系难以繁殖、育性恢复不彻底、制种稳定性差、育种成本高、繁育周期长等难点,使得杂交小麦成为一项全球性的难题。

  21世纪初,赵昌平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杂交小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建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实现弯道超车,在全球率先实现从“0”到“1”的跨越,破解了前人长达百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2009年6月,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主动联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希望开展合作,提高当地小麦产量。此后,杂交小麦被中巴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范畴。

  千里扎根,谈何容易。“干旱、少雨、高温、盐碱地、病虫害严重……巴基斯坦的土地不具备高产条件。”赵昌平第一次来到巴基斯坦时,干燥的风沙、热辣的阳光让他直皱眉头。据当地农业部门专家介绍,巴基斯坦属于亚热带干燥和半干燥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在小麦成熟季节,40℃的气温是司空见惯,有时甚至超过50℃。受生产力水平和当地经济情况的限制,再加上当地特有的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种植困难超出想象。

  既要适应高温、缺水、盐碱土壤的自然条件,又得扛住病虫害侵袭,要想挑选出合适的杂交小麦品种没有捷径,只能从最基础做起,年复一年地进行选育。赵昌平的科研团队每年都要到巴基斯坦进行多次考察,一待就是半个多月。为了加快育种过程,2015年研究团队选中了与巴基斯坦地理环境相似的云南元谋,又在国内建立了一处试验基地,与巴基斯坦方面同步进行种质改良和品种筛选。“自此之后,我们的研究进度大大加速。”

  赵昌平说,“京麦”系列杂交小麦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自然环境相似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纷纷主动来寻求合作。2019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的杂交小麦品种“JM6-3”在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审定,成为我国通过国外审定的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

  如今,这支来自北京的科研团队又取得了新进展。“在用种量上,杂交水稻一亩地用一两斤种子,杂交玉米一亩地用两三斤种子,但是杂交小麦却需要二三十斤。对经济欠发达的巴基斯坦农民来说,需要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那就要从用种量上想办法。”赵昌平介绍,据测算,与巴基斯坦当地常规小麦品种相比,在播种量减少八成的情况下,他们选育出来的最新品种仍能增产20%左右。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京麦系列的“留洋”路,是北京率先开展科技创新、打造全球种业之都的缩影。“我们相信,在今后5-10年期间,杂交小麦将会像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一样,在粮食安全、自主创新以及现代种业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赵昌平说。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