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民政部答央广网: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央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记者王晶)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政工作有关情况。会上,针对央广网记者关于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提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回应称,下一步,将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拓展应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创新优化救助服务,进一步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
民政部刘喜堂司长答央广网记者问(视频剪辑 张岩)
央广网记者: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请问,民政部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
刘喜堂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
他具体介绍道,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制度性保障。“大家耳熟能详的低保制度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主体制度安排,目前低保在对象认定、收入核算、办理流程以及资金发放、动态管理等方面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也更加具有包容性,更有温度。”
比如,将低保边缘家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增加了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规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整合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成为与低保制度并行的一项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突出“救急解难”,重在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
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468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全年实施临时救助1198.6万人次;这十年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2.04万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低保资金和其他救助资金都能及时足额发放。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兜底作用。
在脱贫攻坚期内,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供养,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刘喜堂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民政部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将277万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低保,巩固了脱贫成果。
刘喜堂称,我国实现了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民政部基本建成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平台归集了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4%。同时,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健全了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救助帮扶,使各项救助政策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