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255名困难家庭毕业生已实现就业
2022年高校毕业生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少数没有实现就业的困难家庭毕业生成了就业服务专员们牵挂的对象。本市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确保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帮扶。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帮扶举措,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些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见习岗位解燃眉之急
每年毕业季之后,全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都会对辖区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进行摸排调查,以便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
去年8月初,东城区公服中心人才服务科科长董泉在情况摸查时发现,天坛街道有一名叫李晓晓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而且她家境困难,是低保户。董泉跟李晓晓取得了联系,详细了解情况。李晓晓毕业于培黎职业学院,是幼师大专学历,虽然她很努力,还考下了两种教师资格证,但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岗位。
这时,李晓晓生了一场大病,需要手术治疗,找工作的事暂且搁置。董泉没有放弃,每隔一段时间就问问情况。等李晓晓出院后,董泉琢磨着,李晓晓这时的身体状况还不适合找一份太过劳累的工作,而且她希望参加2022年的事业单位招考,需要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董泉想到了就业见习政策,正好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回去联系了一番,发现中国科技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有个出版社校对的见习岗位,工作不算太累,李晓晓也能胜任,市区两级补贴加起来能有4320元。正是这个见习岗位,让李晓晓渡过了经济难关。
见习只是权宜之计。到了今年毕业生招聘季,当董泉得知东城区人社局服务大厅总服务台需要招聘一名毕业生时,赶紧联系,李晓晓也很中意这个岗位。今年8月起,李晓晓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试用,再有不到一个月,她就能转正了。
听障女孩进了航天企业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制作技术系毕业生杨烁,家住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与父亲、妹妹和同样有听障残疾的奶奶一起生活。全家的经济来源是父亲开出租车的收入。
门头沟区公服中心副主任刘玉梅对全区毕业生电话摸查中发现,每次联系杨烁,她都会第一时间挂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刘玉梅疑惑地联系了学校,这才得知杨烁是听障人士,于是她赶紧添加了杨烁微信,一条条地发消息,聊就业意向,推荐合适岗位。
在发掘中关村科技园区岗位时,航天四院表示有个打字复印的工作可以招用残障人士,刘玉梅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发给杨烁。对于航天四院这个“高大上”的单位,杨烁有点自卑和抵触,她反复说,自己做份美甲之类的服务工作就行了,始终不肯去面试。
“这个好机会要是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刘玉梅又去联系杨烁所在村的村书记,找到杨烁的父亲,沟通了十几次,并到她家里走访。刘玉梅安慰杨烁,这份工作正是需要她这样踏实认真的人。杨烁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第一次热切地渴望到大企业工作,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也能胜任办公室的工作岗位。
刘玉梅对杨烁进行了多轮职业指导,减轻了她的面试焦虑。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杨烁最终顺利通过了初试、复试和性格测评,开启了大型企业的实习生涯。“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的耐心指导,杨烁很难走出这一步!”杨烁父亲在女儿实习后特意打来电话说。
他们始终有人在牵挂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北京生源离校未就业困难家庭毕业生共362人。其中,低保家庭毕业生296人,残疾毕业生54人,既是低保家庭又是残疾毕业生4人,优抚对象8人。
今年以来,本市先后出台政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精准帮扶。例如,将本市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最低生活保障及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享受定期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就业帮扶对象,建立校地联动帮扶机制,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为每人提供3至5个就业机会,优先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对于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根据个人意愿可依托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有就业意愿毕业生在合理预期下充分就业。对符合条件的北京地区困难家庭毕业生,还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7月起,市人社局每月通报各区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工作情况。通过压实属地责任,确保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帮扶,确保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
截至9月6日,362名未就业困难家庭毕业生已有255人实现就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