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京西复兴引擎

发布时间:2022-09-22 08:29:00来源: 北京日报

  三高炉南广场迎来北京时装周首秀,冰墩墩雪容融裸眼3D视频首发……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焕新升级的首钢园展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座了不起的首钢园,是京西石景山发展的缩影。100多年前,钢铁巨人在京西崛起。1952年,石景山因厂设区,一路见证了首钢生产的火红年代和由火到冰的涅槃重生。从服务首钢到改造首钢再到借势首钢发展,近年来,石景山在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上不断发力,打造了滑雪大跳台、冬奥公园等一个个京西新地标,老工业区一改过去“灰头土脸”的形象,实现了向绿色高端之城的华丽蝶变。

  从默默服务到走向前台

  提起石景山,很多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典型的老工业区,高炉烟囱林立,钢铁火花四溅,生产热火朝天。很长一段时间里,相比于在我国钢铁史上赫赫有名的首钢,石景山一直默默无闻地扮演着服务保障首钢生产的角色。

  石景山区的建立与首都对工业区的规划定位息息相关:自1948年划入北平市以后,石景山先后被划为北京市第十九区、第十五区,1952年始建石景山区,1958年被撤销,1963年成立石景山办事处,1967年才正式复建成为石景山区。

  打这儿起,石景山开启了钢花四溅的火红年代。从石景山炼铁厂起步,1994年首钢迎来高光时刻,这一年,它以824万吨的产量超过当时的宝钢总厂,成为全国产量第一的钢厂。

  “那是首钢生产的黄金期,我们首钢人每天都是笑着去上班,‘农业看凤阳,工业看首钢’绝不是一句空话。”时至今日,86岁的老首钢摄影师陈尚彬仍珍藏着那张有名的《首钢之夜》,那是一片红色的钢铁海洋,照片中浓烟、火花以及火车头耀眼的大灯,无不显示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伴随钢铁产量迅猛增长,首钢没能绕开环境污染问题,甚至还曾在社会上引发关于“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争论。2001年7月13日,首钢命运迎来重大转折:北京申奥成功,首钢停产搬迁势在必行。2005年,国务院批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拉开了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迁移的序幕。首钢自此开始逐年减产,直至2010年最后一炉铁水流出、高炉熄火。

  过去一直存在感不强的石景山区,被推向了前台。石景山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自2005年实施搬迁调整分流富余人员以来,首钢共向社会分流24100人,特别是2010年末首钢全面停产后,一次性向社会分流富余人员10100人。“作为首钢厂区所在的属地政府,这在当时给石景山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该负责人说。

  为此,石景山区于2006年与首钢共同成立了“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职工就业服务中心”,在分流安置、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石景山区还制定出台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用工单位录用首钢富余人员,为自主创业的首钢人员提供补助支持。数据显示,石景山区累计实现接收首钢分流富余人员15156人,再就业率达到92.43%,为首钢搬迁调整提供了稳定的社会保障。

  谋篇布局城市复兴新地标

  如今的首钢园,3号高炉变身多功能秀场,老电厂改造为香格里拉酒店,尤其是冬奥会上亮相的滑雪大跳台,更是惊艳了世界。老旧工业遗存被赋予了新生,整座园区焕发出了新光彩。

  蝶变并非一蹴而就,背后经历了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首钢搬迁后,留下了大片的工业园区和老旧淘汰的厂房设备。一开始,围绕工业遗存是“保”是“拆”,各方意见很不明确。2005年刚刚启动搬迁时,首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厂区工业资源调查评估,从历史文化价值、工艺流程代表性、污染治理、经济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对现存工业设施进行调研,调查结果确立了分层分级的保护原则和框架。这项研究为后续改造指明了方向:首钢工业遗存不仅要保护,还要保留工业风、首钢味儿,让历史感与自然相融合。

  “北京市从未希望首钢简单地卖地,而是要盘活存量资源,以首钢自主更新为主、市场化开发为辅,实施分区分片滚动开发,最终完成改造,实现产业升级。”首建投副总经理王达明表示。为了更好地组织新首钢发展建设,北京市于2013年成立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市新首钢办,石景山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区、企合作,部门联动,合力解决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难点问题。

  “2015年,《首钢园区城市风貌研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直接促成了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的决策。”北京战略学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介绍,这项研究创新性提出“保留工业素颜值、织补提升棕颜值、生态建设绿颜值”的打造整体风貌理念,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等设想运用到规划编制和项目改造设计中,为首钢工业遗存改造明确了方向。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2017年,《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区详细规划》获得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批复,进一步为园区北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项项研究出炉,一项项规划落地,首钢工业遗存改造的思路逐渐清晰。2018年底,北京市发布《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即人们熟知的“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通过文化、产业、生态、活力“四个复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总体目标。自此,首钢地区转型发展的规划探索历经10年,最终确认了明确的总目标和路线图。

  “工业锈带”变“活力秀场”

  过去首钢的筒仓、料仓改造成创意办公区,镂空雕刻的玻璃圆孔活泼灵动,内部空间活力时尚……2016年5月13日,北京冬奥组委首批工作人员入驻首钢园区内的西十筒仓办公区。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记者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原来工业遗存改造后可以这么漂亮!”

  冬奥组委的入驻,拉开了首钢转型实施阶段的序幕。时隔多年,首钢园内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又回来了。

  老工业厂房改造成冬奥训练场馆,“功勋高炉”3号高炉变身多功能秀场……漫步园区,扑面而来的是兼具时尚与科技的工业风,工业遗存与自然山色完美交融。就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称赞,石景山首钢园区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

  “在推动新首钢规划建设的大背景下,石景山明确了‘石景山就是新首钢、新首钢就是石景山’的工作思路,建立高层对接机制,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切实推动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让新首钢的改造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9年9月,市民惊喜地发现,长安街西延线上的首钢厂东门打开了,一座跨越永定河、连接门头沟与石景山区的新首钢大桥建成通车。这是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一次转变,从封闭的厂东门变为连通的跨河大桥,透露首钢拥抱变化、主动开放的强烈信号,这同时也是石景山区与首钢区企联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有益探索。

  随着厂东门打开的,还有过去因厂区割裂的城市空间。2021年10月1日,依永定河而建的北京冬奥公园建成开放,把首钢园与莲石湖公园、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等串联起来,打开了过去封闭的厂区围墙,缝合石景山西部区域城市空间界面,石景山实现了由背河发展向拥河发展的华丽转变。

  “我家就住在公园边上,从窗户一眼就能望见这里,我是一点一点看着它从荒草丛生变成冬奥公园的。”石景山区古城街道滨和园社区居民李佳感慨,“过去莲石湖公园只通到新首钢大桥下,现在桥下空间打通,首钢园与永定河连在了一起。穿过大桥,滑雪大跳台也近在咫尺,拉近了我们和冬奥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和城市的距离。”

  2021年底,“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来,新首钢地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600亿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共计46个项目完工,区域城市主体框架基本成型。

  由于转型成果显著,石景山先后四次获得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表彰,昔日的“工业锈带”蝶变为城市“活力秀场”,成为京西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和网红打卡地。

  带动城市整体复兴

  在首钢园的带动下,京西的转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石景山是传统老工业区,除了首钢,还有北锅、北重、京能等京西八大厂,总占地面积1032.5公顷。借鉴首钢搬迁改造经验,石景山正推动区内多个老工业厂区开发利用,让老厂房重新焕发活力。

  刚刚落地首钢微电子厂的光电子芯片项目就是新案例。首钢微电子厂建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已停产,老旧的厂房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其中,“后道工艺”车间完成改造升级,变成万级无尘洁净生产车间。

  “对原半导体车间进行光芯片项目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车间的空间布局和既有管线,大大提高了厂房使用效率,减少改造成本。”华夏芯智慧光子科技公司总裁助理宋博宇介绍,该项目2022年2月开建,即将启用投产。

  围绕老旧厂房改造升级,石景山区正加速布局一批高精尖产业,为京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首钢园科幻产业聚集区内,2.1万平方米的金安桥二号楼原为首钢物料仓库,经过改造成为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现已成功引入44家企业。北京重型电机厂也在积极推进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项目一期规划建设,现已引入3家科技文化公司。

  站在新首钢大桥上极目远眺,以新首钢建设为重点,带动城市整体复兴的发展成效尽收眼底,石景山万达银河商圈、银河商务区、京西商务中心等现代金融产业聚集区紧密围绕着长安街西延线,形成了一条璀璨的“长安金轴”。

  近年来,石景山大力构建以现代金融为主导,科技服务、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商务服务业为支撑的“1+3+1”高精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银行保险、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特色产业集群,高精尖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显著提高。2021年,石景山地区生产总值930亿元,比2016年增长38.7%,年均增长6.8%。全区二三产业占比完成了7∶3到2∶8的逆转,实现了由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高端之城的华丽蝶变。

  昔日默默无闻的石景山,已经成为了引领区域转型发展的火车头。

  后冬奥“一起向未来”

  冬奥会结束后,首钢滑雪大跳台出发区恢复对外开放,预约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一张张照片合影背后,是冬奥冠军谷爱凌、苏翊鸣比赛时的同款视角。大跳台下,永定河畔,冬奥会为石景山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为京西未来发展积蓄了势能。

  “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后,京西城市复兴态势已经形成。2022年3月,《深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接续执行,包括6个方面24项具体任务,为京西转型发展擘画新蓝图。

  石景山区副区长李文化介绍,石景山将落实新三年行动计划与区“十四五”时期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转型发展规划、西部地区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围绕谋划后冬奥时代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巩固绿色发展优势等六个方面,确定了28项重点任务和60项重大项目,全力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石景山就是新首钢,新首钢就是石景山”。今年7月16日,首钢园内的二高炉南路正式通车,又一条连接首钢园和城市的道路被打通,由城区进出首钢园变得更加便利、通畅。石景山区副区长王智勇近期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前,石景山区正加快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向园区延伸,有序推动“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转变,全方位力促城园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回顾过往20年,伴随着冬奥宝贵机遇和首钢转型、复兴引领带动,石景山区告别了曾经老工业区的“灰头土脸”,迎来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古老的石景山区如今处处洋溢着生机、自信和激情。

  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表示,全区将在现有转型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逐步把新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未来的石景山,生态环境会更加优美,基本公共服务将更加便捷,城市基础设施更加高效,发展活力更加强劲,人民群众将充分享受到区域发展的红利,切实感受城市复兴带来的新变化。

  专家观点

  全面推动京西地区高质量发展

  朱晖

  石景山区作为首都工业的摇篮之一,续写了新中国现代工业的史诗。近年来,石景山区紧抓“冬奥”和“新地标建设”两大历史机遇,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和高精尖产业转型,向绿色之城迈进,成为了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城市更新案例。

  石景山在转型之路上不断尝试探索,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一方面,首钢片区已从过去高炉林立的形象蜕变成为具有活力和现代特色的跨界融合都市型产业区代表,更是在冬奥会期间,以青春活力、年轻化、运动化的新景象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得益于出色的转型成果,石景山城市更新案例已经成为了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为其他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表率。

  从长期来看,石景山仍在进一步探索转型发展路径的过程之中。未来,可以总结阶段发展成果和经验,继续与首钢一起,在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做更多尝试,全面推动京西地区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石景山区经济发展专家智库专家)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