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20年本市节电约32.4亿千瓦时 有效遏制电耗增长过快趋势
推进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既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北京市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工作,以“限额”为抓手落实公共建筑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服务能力,北京市将一栋又一栋公共建筑分批次纳入限额管理和服务体系中,有效遏制了公共建筑电耗增长过快的趋势,强化了公共建筑业主和运营方的节能降耗意识。
节约电费约30亿元人民币
早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就初步建立了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体系,对公共建筑设置“用能红线”,逐步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和服务体系,实行电耗限额年度考核机制,引导公共建筑合理用电,有效节能。电耗限额年度考核机制实施至今,为北京市公共建筑带来了可观的节能效益,纳入电耗限额管理范围的公共建筑业主不仅实现了用能开支“节流”的经济效益,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主动节能、低碳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业主开始寻求主动节能。
用考核约束的同时,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正在逐步向服务转型。2013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每年组织电耗限额管理和节能运行大型培训会,向建筑产权单位、物业公司和节能服务公司等宣传限额管理政策,并聘请行业专家、邀请优秀建筑案例运维团队分享建筑节能经验和知识,已累计培训超过2500人次。随着节能降耗主体意识的提升,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一直持续拓宽限额管理咨询和宣传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公共建筑运营方和业主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去年以来,电耗限额管理服务变得更智能、更有“温度”。2021年9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官网正式上线了问答智能机器人,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多种形式普及限额管理及节能运行的政策和知识。同时,考虑到疫情防控需求,调整了医院等疫情防控单位建筑的用电指标。据统计,2021年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咨询热线接待超3000人次、能耗限额管理服务群成员突破千家。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12751栋公共建筑被纳入电耗限额管理范围,涉及建筑面积1.76亿平方米。实施电耗限额管理工作后,2014年至2020年全市累计共节约电量约32.4亿千瓦时,节约电费约合30亿元人民币。
能耗限额管理实现智能化
“以前都是拿着建筑信息采集表去每栋建筑找物业、找产权单位填写信息,有时跑几个部门才能搜集到这些信息,而且业主单位盖章走流程要好几天。往往一栋建筑要跑好几趟,还不一定能成功。”一位信息采集员这样说。
曾经,建筑信息采集和变更全靠人“多跑路”。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升级改造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信息平台,平台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攀升。升级后的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服务,信息采集和变更实现在线填报,方便企业报送材料,减少沟通和时间成本。
去年以来,平台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逐步建立起公共建筑电耗大数据库。目前,平台已经能够展示全市各类建筑的平均电耗,例如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宾馆饭店、文化建筑、医疗卫生建筑等,便于企业了解不同建筑的电耗差异。另外,企业还可查看所属楼栋的电耗水平在同类型建筑中的排序,方便掌握自身建筑的电耗水平。
从电耗限额迈向全能耗管理
北京市建筑能耗总量在社会总能耗中的占比已达到50%以上,超过了工业与交通行业。数据显示,北京市不同功能公共建筑电耗仅占其总能耗的45%至75%,要做到能耗和碳排放双控需要从电耗逐步扩展到电、气、热全能耗管理。在2020年修订的《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中,增加了全能耗限额作为公共建筑是否超限额的判断依据。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开展了多项公共建筑全能耗限额管理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北京市公共建筑全能耗限额管理已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可先行在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上实施,并提出了实施全能耗限额管理的市场化机制建议。现阶段,已选取样本建筑进行能耗数据梳理及分析工作。接下来将加快推行建筑用能全能耗限额管理的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大型公共建筑全能耗限额管理机制,推进建筑用能从电耗管理逐步迈向全能耗管理,达到全面节能的目的。
近年来,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工作越来越精细化,有力推动了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工作,同时也为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开展的民用建筑能耗统计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有效提升了北京市建筑节能管理能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