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举行
南海子文化是北京古都文化和皇家苑囿文化的金名片,是首都南中轴延长线的重要文化节点。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艰辛坎坷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充分展现大兴近年来在文化、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发展成就,大兴区委宣传部持续打造“南海子文化”品牌,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展示区域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目标,举办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在“三山五园”之颐和园讲述南海子历史文化,推介重要研究成果,以首善标准不断夯实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效。
坐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毗邻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连通雄安新区、作为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的大兴,是国际交往和区域交流的重要窗口,南海子这颗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将继续发挥其生态涵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典范。靓丽的南海子文化品牌将成为展现“新大兴新国门”风采的重要承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演绎动人乐章。
文化传承
专家荟聚论道皇家苑囿
11月12日下午,“居园理政古苑囿 风生水起新国门”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暨颐和园研究院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举行。本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联合主办,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宣传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南海子文化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承办。论坛邀请多位文化、历史、建筑、园林生态等领域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向广大观众讲述北京昔日皇家苑囿的历史文化。
活动分为论坛和文化展两部分,旨在溯源南海子文化历史,延续南海子论坛品牌内涵,展现南海子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坛由三个议题环节组成,溯·居园理政,以南海子和颐和园的功能为切入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颐和园等单位的专家,通过访谈的形式为广大观众讲述清朝居园理政模式由京南向西北转移的历史,解读皇帝在紫禁城外理政的脉络;品·营造之道,邀请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颐和园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共同探讨南海子及颐和园蕴含的营造之道,充分展示园林生态与匠人精神,领略世界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看·风生水起,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博物馆之城建设和中轴线申遗保护切入,探讨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思路框架。
南海子文化论坛是大兴区精心策划、持续打造的重要文化活动,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和大兴故事,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兴区希望通过论坛汇聚网上网下力量、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动能,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砥砺奋进,为建设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营造良好氛围,将南海子文化这张“大兴文化金名片”越擦越亮。
文化创新
珠联璧合展开多项合作
大兴区有着底蕴深厚的南海子文化,在居园理政方面与颐和园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今年,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特别选在颐和园举办。会议现场,大兴区委宣传部及颐和园管理处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大兴区将与颐和园展开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推出联名的文创产品,推动历史文化研究,理清居园理政的历史脉络,共促文旅融合发展,这也是大兴区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
“北京南海子文化展”已于11月5日亮相颐和园东堤,展览持续半个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片,以历史为轴线串联起昔日皇家园林南海子的“前世今生”。秋冬交替时节,游客在颐和园欣赏秋景冬韵的同时,还能领略南海子深厚的文化积淀,近距离地感知新时代大兴的魅力和风采。
本次文化展览分为两个单元,以70块展板进行展示。第一单元以南海子文化历史遗迹为主线,涉及南海子历史、文物古迹等主要内容,重现“南囿秋风”盛景,展示了南海子的历史变迁在清朝居园理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感知南海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二单元以“绿水青山润大兴”“文化悠长读大兴”“风生水起看大兴”为主线,展示大兴区近年在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丰硕的建设成果,展现大兴区“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风采,让更多游客了解大兴、走进大兴。
南海子文化不仅见证了北京的建城史,也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是与北京“三山五园”同等重要的北京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兴区持续深挖南海子历史文化资源,树立“新大兴新国门”崭新形象,展现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的澎湃活力。
南海子文化形成大批研究成果
近年来,大兴区不断丰富南海子文化研究成果,展现南海子文化当代价值。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刘文鹏通过图片及史实,介绍了清朝历代皇帝和南海子的关系,并代表南海子文化研究院发布了今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南海子历史档案研究》,对业界乃至公众深入、细致地了解南海子文化提供了指引和帮助。
刘文鹏表示,南苑是清朝居园理政的起点,它不仅是满族统治者避暑、休养、打猎、练兵的场所,更是清朝前期的一个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也始终进行着南海子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现场通过张教授发来的视频,发布了营房研究成果及图像南海子书稿成果。其中,图像南海子(书稿)汇集前期的文献档案与历史影像资料,以图像的形式展示了南海子的历史风貌与功能,讲述了南海子的历史文化故事,推动南海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已与故宫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预计明年8月出版。《南海子营房图档研究》系统考证了国家图书馆馆藏45件南海子营房样式雷图档的绘制时间、组群布局及单体设计特征,厘清了晚清驻扎在南苑神机营的军种变革,为后续营房的虚拟复原与展示奠定了基础。
目前,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已举办五届。大兴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专业研究机构、知名专家等倾力合作,围绕南海子开展了系统的专题研究,不断丰富智库资源、深入规划研究课题、增强研究权威性。自2018年以来,在《前线》《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专业期刊和权威媒体上累计发布学术论文近20篇,陆续出版了《讲武习勤的皇家苑囿》《从春水捺钵到居园理政》《北京南海子简史》等著作,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通过创作文化作品、举办展览等形式普惠大众,同时以团河行宫和德寿寺为代表的南海子历史遗迹也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和修缮,南海子这张“大兴文化金名片”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高大伟表示,南海子占地面积200余平方公里,继承了中国古代大型皇家苑囿的传统,承担了诸如城市水利、物质资料生产、资源储备、游憩等多重功能。南海子与颐和园分别作为清代早期和晚期的居园理政中心,见证了民族的融合。南海子是中国古代生态造园的典范,团河行宫就是依托团河水系整治而建,是南海子内规模最大的一座行宫。可以考虑将团河行宫改造提升为博物馆,全面展示南海子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营建智慧及与古都北京城苑相依的历史渊源。通过线上线下展览、数字南海子、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研究认识。
文化发展
打造国际化城市文化新地标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助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刻不容缓。论坛邀请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和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仲伟功,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博物馆之城建设等角度,探讨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思路框架,展示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效和未来规划。
仲伟功表示,大兴区依托南中轴线及延长线的空间优势,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精心规划、合理布局,研究谋划了“一轴两带三区”的总体思路框架。
“十四五”期间,大兴区致力于提升绿色空间规模和质量,打造集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文化轴线。目前,大兴区全区森林面积超过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3.8%,城市绿地率达到48.84%,一幅“林中有飞鸟、水中有游鱼”的生态宜居绿色画卷正在大兴徐徐展开。
未来,大兴区不仅要积极推动南海子与紫禁城、“三山五园”形成三足鼎立的古都文化群,也将按照大兴文化中心建设发展的总体布局,连点成线、织线成面,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大兴力量。南海子文化是宝贵的资源,是珍贵的民族财富,大兴区将把它挖掘好、传承好,并充分发挥文化的赋能作用,打造好南海子文化品牌,为“建设好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提供持久的文化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文/王茗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