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安宁疗护服务发展迅速 为生命最后时期增添温度

发布时间:2023-04-06 08:43: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白杰戈)安宁疗护,又叫临终关怀或者缓和医疗,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多学科协作,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服务发展迅速,北京市的安宁疗护服务床位从2020年底的64张增加到2022年底的650张,2025年将达到1800张。

  

  医护人员:我们没有办法把你送到那个小酒馆,但我们可以把小酒馆搬来……

  2022年的一天,北京海淀医院的安宁病房架起投影仪,倒上啤酒,为高位截瘫的患者王女士实现到成都的小酒馆听歌、小酌的心愿。

  医护人员:你最喜欢的音乐,花放到你旁边好么?知道你喜欢美,喜欢生活……

  这名患者在半个月后离世。

  北京海淀医院院长张福春介绍:“‘以患者希望的方式去照顾他’‘让病房里有生活’,围绕着这样的理念,海淀医院安宁疗护中心让患者感受到的不再是生死黑白,而更多还原了生命的活色生香。在安宁疗护病房里,有专人为患者洗头发,患者还能够享受到看电影、听音乐和芳香疗护等多种服务。”

  海淀医院是北京首批安宁疗护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全市目前完成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的第一批6家医疗机构之一。这6家机构既有三级医院,也有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有肿瘤多发转移的患者生命只剩一个月,缓解痛苦是患者和家属唯一的愿望,也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在家中与爱人共度春节,安宁疗护团队的陪伴、照料和引导除了针对患者,也给予家人。

  院长耿嘉玮介绍:“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医务社工、志愿者等各方面的陪伴和支持,感觉时刻孕育在爱中,同时适时开展哀伤辅导和生命教育,引导患者和他的爱人相互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北京市第六医院采用“居家-医院”一体化的安宁服务模式,患者离院回家,安宁疗护服务并不会中断,再有住院需求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医院还将“叙事医学”理念融入安宁疗护工作。

  院长卢艳丽表示:“了解患者的故事,走进患者的内心,真正看到患者心底的情感独白,从而让我们对患者的痛苦、压力和纠结感同身受。中心医护为101岁老人过生日,想办法喂放置胃管的患者吃油饼,为听力障碍的患者书写治疗性文件,视频联络患者远在国外的亲人,陪伴老红军观看国庆庆典,重阳节组织老人们联欢,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宁疗护家庭会议等。”

  北京市整合全市医疗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增安宁疗护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说:“安宁疗护中心作为一类专门为临终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应该说是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短板。为了补齐短板,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2022年和2023年,市政府连续两年将推进医疗机构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纳入到北京市的民生实事项目。”

  

  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中心新建的病房,将于本月投入使用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有95家医疗机构注册了临终关怀科(安宁疗护科),28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安宁疗护床位,开放安宁疗护服务床位650张。与2020年底12家医疗机构设置的64张安宁疗护床位相比有大幅提升。

  除了为患者缓解病痛,安宁疗护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帮助患者和家属面对死亡。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辖区居民有近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医生在上门服务中发现,有人不愿在临终时选择有创抢救,有的害怕被送入陌生冰冷的抢救室,见不到亲人最后一面,有的家属不知道如何应对亲人即将离世等。而作为北京市首家转型安宁疗护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北京其他区甚至外地的患者慕名求诊。

  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中心主任王明辉还记得北京西城区一位退休教师临终前的变化:“她当时的心情就特别不好,她说‘我就像烂苹果,干嘛非得让我烂到底’,就特别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在我们医护、社工加上志愿者的帮助下,她最后完全变了,跟着我们一块做相册,可高兴了。包括跟她儿子的照片,她家里的照片,她最喜欢的颁奖的照片,全都给她做了一本‘时光相册’。”王明辉说。

  

  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社工向记者介绍心理沙盘

  北京平谷区的患者张先生2020年3月确诊恶性肿瘤,女儿最近为他选择了安宁疗护。

  张女士说:“手术、放疗、化疗这些治疗经历了很长时间。但是在用药的过程中,其实他出现了好多不良反应,副作用特别大。从安宁疗护这条线往前走的时候,其实化疗药中断了,但是他的身体状况目前来看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因为我爸只要一化疗就开始恶心、吐、吃不下饭,但是现在反而会跟我张罗说‘你今天给我做点好吃的’。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对我爸来说,还是对我来说,对于家人来说,安宁疗护都是比较好的一个方式。”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宁晓红告诉中国之声,曾经有患者和家属认为,选择安宁疗护意味着放弃治疗或者宣告生命走向终结。现在观念正逐步更新,相关的教育和实践也在进步。

  宁晓红介绍:“在我的视角看,其实大家的接受度是越来越高了。在教育上我们也确实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医学生教育还没有这个学科。全国应该有几百所医学院校,应该只有十几所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必修课很少。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从2014年开始开这门课,目前一部分研究生是有必修。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觉得我们发展得非常快。从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们在朝着提高和改善末期和重病患者的照护品质,其实就是医疗服务的品质这个方向,在大踏步地前进。”

  目前,北京市已经出台了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介绍:“到2025年,北京市的每个区至少设立一所安宁疗护服务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不少于180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普遍提供社区和居家的安宁疗护服务,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需求要得到基本的满足。”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