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河湖精灵监测眼”辨音识鸟

发布时间:2023-04-14 10:39:00来源: 北京日报

  “西伯利亚银鸥、苍鹭和白琵鹭同框是比较难得的,说明这一区域的鸟类多样性比较好!”近日,沙河水库AI智能监测站点“开工”第一天,就识别到了50种鸟类,这让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很是兴奋。

  这套被誉为“河湖精灵监测眼”的装备系统,学名叫做“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监测装备”,2022年曾在官厅水库成功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的踪迹。2023年,北京市水务局将在全市新增设包括沙河水库观测站在内的12处监测站点,并在原有“河湖精灵监测眼”装备系统上增加了“鸟鸣识别”功能,为河湖生态监测再添助力。

  “AI”观鸟新添移动站点

  去年,市水务部门改变过去传统的“人工蹲守”监测方式,开创性的将AI技术应用于水生态鸟类多样性监测,建设了3座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探索首都河湖鸟类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

  “截至去年12月31日,3座AI监测站(密云水库1号站、官厅水库1号站和六渡站)共拍摄照片超过18000张,识别并记录的河湖鸟类近40种。”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杨蓉介绍,观测到的鸟类中既有北京地区常见的普通鸬鹚、苍鹭、绿头鸭、白鹭、骨顶鸡等,也拍摄到不少“稀客”,如黑脸琵鹭、黑鹳、牛背鹭、红尾水鸲等。

  “今年以来,密云水库不老屯鸟岛、官厅水库野鸭湖、永定河卢沟桥和大宁水库、潮白河向阳闸、沙河水库等区域已经有新的AI监测站点入驻了,温榆河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团城湖、泃河等传统‘观鸟圣地’的监测站点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中。”杨蓉介绍,今年水务系统选择鸟类聚集、繁衍、迁徙的区域,计划再建设12处监测站点,其中包括11处固定站点和1处移动站点。

  “鸟鸣识别”功能可准确判断种类

  今年,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监测装备还增加了新功能——“鸟鸣识别”功能,即通过采集鸟鸣声就能准确判断鸟的种类。

  “鸟鸣声也同千差万别的人声一样,具有高度差异化的特质。”杨蓉表示,声音识别不同于图像识别,它受空间范围限制较小,而且还能从树丛等复杂地形中采集信息,不容易受到物体遮挡等干扰,更适合鸟类信息采集工作。

  实现鸟鸣声识别的第一步,是建立本地区鸟鸣信息数据库,为声音识别系统进行“建模”。技术人员从鸟类公开数据集中下载了包括绿头鸭、苍鹭、鸬鹚等在内的20种北京地区常见鸟类的鸣声构建数据集,并通过在站点周边安装的四向拾音器采集鸟类声频并保存,与数据库比对进行识别。

  杨蓉介绍,河湖鸟类信息的采集主要会受到风声水声等环境噪声的干扰,为降低这类干扰,系统预设了适应滤波算法,能在识别前对常见的环境噪声进行消除,“初步试用证明,鸟鸣识别对一些鸣声高亢的鸟类、背景声音不复杂的鸟类和一些非特殊的单一叫声,识别准确率还是非常理想的。”此外,遇到没有预存在数据库的鸟鸣,系统还会对信息进行保存、检测,经过专业人员确认后,作为新的样本扩充数据库。

  智能监测浮游生物提效10倍

  目前,AI技术在本市水生态监测领域主要应用于鸟类、鱼类和浮游生物监测三个方面。

  “鸟类、鱼类的监测比较容易想象,在相对微小的浮游生物监测方面,AI技术也可以发挥惊人效能。”杨蓉说,过去,水务部门针对浮游生物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镜检识别。“这非常考验‘眼力’,即便是熟练的技术员,每天最多也就处理10多个样品,再多了眼睛就会又花又涩。”杨蓉说。

  为克服传统镜检法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浮游生物监测效能,市水务部门组织开展了浮游生物AI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借助AI“电子眼”,通过先进成熟的“流式细胞技术”,导入样品、聚焦、拍摄、识别、计数……实现自动化一站式识别,可在无人值守条件下完成浮游生物种类、比例、密度等多指标自动分析和输出。“利用AI技术现在每天能识别100多个样品,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准确性和效率。”杨蓉说。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