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这里的学校“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3-09-11 08:54:00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南京未来科技城连年加码教育资源配套 这里的学校“向未来”

  参观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长安马自达汽车智慧工厂、新材料技术企业……迎来9月开学季,南京未来科技城小学“红领巾小队”队员刘益嘉仍对暑期生活回味无穷。以“红领巾创未来”为主题的“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活动,让他接连走进科研机构、车间厂房,近距离接触科技最前沿。

  这样的难得机会,恰恰是未来科技城小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地处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热力板块,这所与未来科技城园区同名的公办学校,成立不过5年,却在今年初入选2022年江苏省智慧校园及示范校,校园内处处体现未来感——

  “未来教室”里,千兆专线让8台电脑与讲台“相牵”,“金陵微校”课程随时调取:语文课上,学生写字的一笔一画被全程记录;数学课上,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直接上传作业;音乐课上,学生自创旋律现场播放……“在基础建设上融合现代科技,通过数据收集研判,改进教育教学活动,老师得以掌握平时看不到又很难统计的学习进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指导教育。”该校校长王林介绍。

  走进校园深处,占地5亩的“小蚂蚁”劳动实践基地里,田垄整齐划一,每个班级各有一块“责任田”。今年春天,该校组织学生亲手种植空心菜、辣椒、番茄等瓜果蔬菜,增强劳动技能。值得一提的是,田间遍布传感设备,温度、湿度等数据传输到后台,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该项目负责人认为,在农耕教育中融入信息化手段,让学生从小对农业树立新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

  “近年来,学校周边集聚了大量科技型企业,学生家长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特征,对我们‘向未来、慧生长’的办学理念表示认同,但也提出了新要求。”王林告诉记者,学校在校本课程上探索“自选动作”,以信息课程为起点,以点带面开展机器人、3D打印、编程等学科课程。同时利用“近水楼台”之便,与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小镇、东南大学等一众邻居加强联动。一项正在酝酿的计划是,开展“院士进校园”“博士进校园”“走进科技城”等双向交流活动,让产业氛围充分滋养校园教育。

  从未来科技城小学向南出发2公里,一所更为年轻的新办学校,正进行着一场教学管理信息化实验。作为东山外国语学校分校的南京市上秦淮小学,去年5月挂牌成立,刚完成两个年级、390人的招生,一个覆盖学生校内外教育全过程的智慧校园平台已提前搭建完成。

  记者在平台上看到,班级德育、学生评价、线上教学、家校沟通、社团活动等模块一应俱全,建立公开、透明、可追溯的考评机制,是该平台的一大导向。

  班级行为规范考核谁来管?该校让学生担任评价员,实行跨年级评价,通过手持设备发现不规范行为,并拍照上传至平台,相应扣分并排名。少先队员分批入队怎么排?该校给每名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综合学习、健康、荣誉、活动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

  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表现为其个性化定制荣誉奖状,在班级群公示后颁发;围绕学校“‘上’培志,‘正’修身”的办学理念,定期评选“五正之星”,全部进行电子归档,用数据为学生精准“画像”。

  该校要求每名教师建立一个社团品牌,作为各自的校本课程,而这也是“画像”的重要素材——活动前,将目标、计划、教案上传至校本课程资源平台,统一管理,共享资源;活动期间,将学生参加社团情况、优秀作品、优秀学生名单等及时公布,家长、学生都能点赞、评价,呈现社团学习情况的同时,全面展现学生个性风采。

  在上秦淮小学校长秦礼春看来,这样的尝试有效解决了以往家校共育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家长不停地被‘分派任务’,却不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发展情况,就无法和学校同频共振,矛盾也由此产生。教育信息化愈发深入后,家校良性互动是水到渠成的事。”

  硬件升级、课程向新、管理上“云”,诸多义务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验,在未来科技城辖区学校陆续开展。这背后的一大努力是,近年来,园区相继引入未来科技城小学、上秦淮小学、上秦淮幼儿园、学林东路幼儿园、云台山河路幼儿园等2所公办小学和3所幼儿园,另有未来科技城初级中学在建。

  短短数年,各类教育配套密集“上马”,基于更深层次的现实考量:近年来,围绕网络通信和智能制造主导产业,南京未来科技城先后引进1500多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3家,规上企业23家,近10万产业人口涌入这一片区,对于基础教育配套,特别是优质教育理念的需求接踵而来。园区负责人说,目前片区内还在规划建设一所公办小学,与在建初中毗邻,并引入名校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前瞻布局,抓住紫金山科技城建设契机,按照‘先配套、后产业’的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该负责人表示,园区将以完善的城市配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打造一座国际化、智慧化、生态化的“长在湿地上”的数字化新城。(董翔 宁晓未)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