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企业投保专利、保费补贴超千万元,北京加强知识产权全面保护
10月10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召开以“推动公平竞争制度不断完善,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新京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金融监管局为北京市“单项冠军”和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支持158家企业投保1452件专利,保费补贴15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4200万元。
据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持续领跑全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8.3件,稳居全国第一;连续三年获评全国营商“知识产权标杆城市”;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考核优秀;“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入选“两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先行裁驳、另行请求”专利侵权审理模式、保险试点“中关村方案”、海外维权“北京经验”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得到中央有关部门认可,形成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高标准建设北京、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北京市支持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集聚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北京、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接收量、合格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平均授权周期72天,远低于全国16.3个月的平均审查周期;拓展预审服务领域,在全国首批试点批量预审模式;在亦庄、大兴、怀柔、顺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向自贸区、“三城一区”等延伸工作触手,提高服务质效。
同时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开展对5G、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海淀区启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举办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支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重点支持创新主体向海外输出高质量创新专利成果。
投入近80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并实施专利技术
支持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建设,在自贸区开设专利和商标质押登记窗口。实施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政策,首创质押融资企业“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典型案例。搭建融资新渠道,北京市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批,融资规模10亿元。
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投入近80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并实施专利技术,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启动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累计发布项目近3000项,发布数量居全国首位。开展光伏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成立我国首个“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完善跨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发布项目1000余项;支持区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互联网+大数据+知识产权服务”的新模式打造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云平台。
完成涉及近2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整改及撤回工作
推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商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6月19日开通线上登记系统以来,累计接收23家单位的51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
高标准建设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区,积极探索专利裁决权下放。从严从重从快打击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恶意抢注“全红婵”“清澈的爱”等商标的违法行为。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完成涉及近2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整改及撤回工作。进驻服贸会、科博会等,建设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实现“零投诉”“零侵权”。
同时,会同市金融监管局为北京市“单项冠军”和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支持158家企业投保1452件专利,保费补贴15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4200万元。
建设全国首家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
北京市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出台《北京市创新主体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5年)》,建设全国首家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在中日、中德产业园等国际化园区设立13个海外维权服务联络站。
强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合作,加快WIPO GREEN城市加速项目北京试点工作,推进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建设,北京市3家TISC案例入选全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组织国际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业务发展研讨会,持续推进建设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和“一带一路”首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建设。通过《北京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新媒体账号等宣传知识产权发展成效。
此外,召开2023年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合作大会,签署《京津冀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京津冀行政执法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三地联合开展“打假保名优”“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源头治理和跨区域治理。服务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京津冀(雄安)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揭牌成立。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展工作,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立京津冀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联盟和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运用联盟。
10月10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召开以“推动公平竞争制度不断完善,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新京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金融监管局为北京市“单项冠军”和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支持158家企业投保1452件专利,保费补贴15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4200万元。
据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持续领跑全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8.3件,稳居全国第一;连续三年获评全国营商“知识产权标杆城市”;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考核优秀;“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入选“两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先行裁驳、另行请求”专利侵权审理模式、保险试点“中关村方案”、海外维权“北京经验”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得到中央有关部门认可,形成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高标准建设北京、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北京市支持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集聚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北京、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接收量、合格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平均授权周期72天,远低于全国16.3个月的平均审查周期;拓展预审服务领域,在全国首批试点批量预审模式;在亦庄、大兴、怀柔、顺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向自贸区、“三城一区”等延伸工作触手,提高服务质效。
同时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开展对5G、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海淀区启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举办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支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重点支持创新主体向海外输出高质量创新专利成果。
投入近80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并实施专利技术
支持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建设,在自贸区开设专利和商标质押登记窗口。实施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政策,首创质押融资企业“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典型案例。搭建融资新渠道,北京市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批,融资规模10亿元。
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投入近80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并实施专利技术,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启动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累计发布项目近3000项,发布数量居全国首位。开展光伏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成立我国首个“量子计算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完善跨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发布项目1000余项;支持区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互联网+大数据+知识产权服务”的新模式打造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云平台。
完成涉及近2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整改及撤回工作
推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商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6月19日开通线上登记系统以来,累计接收23家单位的51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
高标准建设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区,积极探索专利裁决权下放。从严从重从快打击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恶意抢注“全红婵”“清澈的爱”等商标的违法行为。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完成涉及近2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整改及撤回工作。进驻服贸会、科博会等,建设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实现“零投诉”“零侵权”。
同时,会同市金融监管局为北京市“单项冠军”和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支持158家企业投保1452件专利,保费补贴15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4200万元。
建设全国首家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
北京市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出台《北京市创新主体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5年)》,建设全国首家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在中日、中德产业园等国际化园区设立13个海外维权服务联络站。
强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合作,加快WIPO GREEN城市加速项目北京试点工作,推进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建设,北京市3家TISC案例入选全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组织国际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业务发展研讨会,持续推进建设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和“一带一路”首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建设。通过《北京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新媒体账号等宣传知识产权发展成效。
此外,召开2023年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合作大会,签署《京津冀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京津冀行政执法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三地联合开展“打假保名优”“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源头治理和跨区域治理。服务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京津冀(雄安)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揭牌成立。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展工作,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立京津冀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联盟和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运用联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