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以法治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火墙”
10月24日,备受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事关3亿未成年人的权益。从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单章,到如今《条例》出台,通过工作机制补全、责任体系完善、规则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等,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更有力保障。
当今时代,广大未成年人作为“网络原住民”,网上“冲浪”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有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10岁以下网民和10-19岁网民分别占我国网民规模的3.8%和13.9%。为应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复杂隐蔽的网络侵害、花样迭出的网络消费陷阱,以及个人信息泄漏、网络欺凌、游戏沉迷等网络风险,对于正处在三观形成关键期的未成年人可能带来的影响和伤害,我们将保护视野从现实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并加大治理力度,势在必行。
《条例》的制定和出台,不仅观照现实、因应变化,且坚持问题导向,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网络欺凌等问题予以重点强调,为“少年的你”撑起厚实“保护伞”。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遭受网络欺凌记录、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这些衔接紧密、全面而精准的举措,为构筑未成年网络保护“防火墙”提供了明确规范和有力指引。
当下,我们不仅要以“南门之木”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强化人们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认知,更加明晰法与非法的界限,还需要包括学校、家庭、平台方等在内的责任主体履行好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多方形成合力,聚焦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涵养该群体的文明意识,加强价值观引导,更好护航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健康成长。(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莫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