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气质量南北差异大幅缩小
截至2022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多了近4个月,重污染天数减少至3天,蓝天“含金量”大幅提升。北京的天更蓝了,大气更通透了,与此同时,南北污染的差异也已经大幅缩小,从十年前的63微克/立方米缩小到16微克/立方米,可以说,污染“南高北低”的状态基本消除了。
南北污染差异曾超60微克
在大气污染治理刚开始的那几年,每一年的蓝天成绩单中,几乎都能发现北京南部和北部的空气质量差别较大。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南北浓度差距能达到63微克/立方米,“那会儿可以说是一个‘南高北低’的状态,北部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于南部地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的空气质量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位于第一梯队的,也就是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北部的生态涵养区,以延庆、密云、怀柔三个区为代表;第二梯队,则以城六区为主;第三梯队,则是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南部地区,以大兴、通州、房山为代表。
从北部和南部各选三个区来进行数据对比,可以看到,2013年时北部的延庆、密云、怀柔三个区重污染天数平均达到39天,南部的大兴、通州、房山三个区则为84天;而优良天数方面,北部三个区平均是206天,南部三个区则只有141天。到2022年,北部三个区的平均优良天数增加到了290天,南部三个区也上升到了280天;同时,重污染天数也大幅减少,北部三个区平均仅有1天,南部三个区也只有2天。
谢金开表示,从PM2.5平均浓度来看,2022年南北浓度差距已经缩小到了1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47微克/立方米,“可以说,污染空间分布由‘南高北低’变为各区空气质量逐步向好、均匀趋同。”多种原因造成污染“南高北低”
为何北京会存在南北污染差异?谢金开解释,总的来说,北京北部地区以山区为主,自然条件比较好,无论是植被,还是扩散条件都比较好,人口和工业生产的密集度均比南部低。“工业和生产生活密集度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排放强度的差异,这也是导致污染差异的重要原因。”谢金开举了个例子,比如在2017年以前,南部地区燃煤锅炉数量约占全市总量的四成,与之对应的污染物排放量肯定要比北部大。
北京北部有生态涵养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更高;北京城区,则以生活功能为主,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大;而南部地区,不光人口密度大,产业布局也多,生产密度较高,单位面积的排放强度要比城区和北部地区都高出不少。谢金开说,无论从排放强度,还是扩散条件来看,南部的条件肯定会比较差一些,同时还会受到周边传输的影响。
南北差异是如何消除的
面对南部污染较重的情况,北京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其实一直都有所倾斜,在资金支持、监督帮扶和区域协同等方面,都对南部地区重点对待。
谢金开告诉记者,这十年来,北京在市对区大气污染防治(2020年后拓展为污染防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过程中,都向包括大兴、通州、房山等地的南部地区倾斜。据统计,从2013年至2022年,对南部地区累计拨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约占全市16个区转移支付总额的4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
在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加快推进南部地区取暖清洁化改造,2017年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全部建成,实现无燃煤发电;加快淘汰燃煤锅炉及散煤治理,2017年城六区和南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无煤化”;加快推进南部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全市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000余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多位于南部平原地区。
在监督帮扶方面,针对南部地区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街乡镇,会组织开展“点穴式”执法检查,精准发现移交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线索;污染过程期间也强化督查调度,提高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区域协同方面,特别指导房山、大兴、通州等与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及天津市武清区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查处交界地区大气污染问题。
“南北浓度差距的逐步缩小,除了以上这些资金政策措施上的倾斜和工作落实力度的加大,也得益于这些年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整体效果的持续释放。”谢金开介绍,“各区空气质量逐步向好、均匀趋同,也是北京市整体空气质量全面持续改善的一个具体体现。”
截至2022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多了近4个月,重污染天数减少至3天,蓝天“含金量”大幅提升。北京的天更蓝了,大气更通透了,与此同时,南北污染的差异也已经大幅缩小,从十年前的63微克/立方米缩小到16微克/立方米,可以说,污染“南高北低”的状态基本消除了。
南北污染差异曾超60微克
在大气污染治理刚开始的那几年,每一年的蓝天成绩单中,几乎都能发现北京南部和北部的空气质量差别较大。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南北浓度差距能达到63微克/立方米,“那会儿可以说是一个‘南高北低’的状态,北部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于南部地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的空气质量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位于第一梯队的,也就是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北部的生态涵养区,以延庆、密云、怀柔三个区为代表;第二梯队,则以城六区为主;第三梯队,则是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南部地区,以大兴、通州、房山为代表。
从北部和南部各选三个区来进行数据对比,可以看到,2013年时北部的延庆、密云、怀柔三个区重污染天数平均达到39天,南部的大兴、通州、房山三个区则为84天;而优良天数方面,北部三个区平均是206天,南部三个区则只有141天。到2022年,北部三个区的平均优良天数增加到了290天,南部三个区也上升到了280天;同时,重污染天数也大幅减少,北部三个区平均仅有1天,南部三个区也只有2天。
谢金开表示,从PM2.5平均浓度来看,2022年南北浓度差距已经缩小到了1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47微克/立方米,“可以说,污染空间分布由‘南高北低’变为各区空气质量逐步向好、均匀趋同。”多种原因造成污染“南高北低”
为何北京会存在南北污染差异?谢金开解释,总的来说,北京北部地区以山区为主,自然条件比较好,无论是植被,还是扩散条件都比较好,人口和工业生产的密集度均比南部低。“工业和生产生活密集度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排放强度的差异,这也是导致污染差异的重要原因。”谢金开举了个例子,比如在2017年以前,南部地区燃煤锅炉数量约占全市总量的四成,与之对应的污染物排放量肯定要比北部大。
北京北部有生态涵养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更高;北京城区,则以生活功能为主,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大;而南部地区,不光人口密度大,产业布局也多,生产密度较高,单位面积的排放强度要比城区和北部地区都高出不少。谢金开说,无论从排放强度,还是扩散条件来看,南部的条件肯定会比较差一些,同时还会受到周边传输的影响。
南北差异是如何消除的
面对南部污染较重的情况,北京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其实一直都有所倾斜,在资金支持、监督帮扶和区域协同等方面,都对南部地区重点对待。
谢金开告诉记者,这十年来,北京在市对区大气污染防治(2020年后拓展为污染防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过程中,都向包括大兴、通州、房山等地的南部地区倾斜。据统计,从2013年至2022年,对南部地区累计拨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约占全市16个区转移支付总额的4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
在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加快推进南部地区取暖清洁化改造,2017年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全部建成,实现无燃煤发电;加快淘汰燃煤锅炉及散煤治理,2017年城六区和南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无煤化”;加快推进南部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全市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000余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多位于南部平原地区。
在监督帮扶方面,针对南部地区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街乡镇,会组织开展“点穴式”执法检查,精准发现移交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线索;污染过程期间也强化督查调度,提高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区域协同方面,特别指导房山、大兴、通州等与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及天津市武清区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查处交界地区大气污染问题。
“南北浓度差距的逐步缩小,除了以上这些资金政策措施上的倾斜和工作落实力度的加大,也得益于这些年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整体效果的持续释放。”谢金开介绍,“各区空气质量逐步向好、均匀趋同,也是北京市整体空气质量全面持续改善的一个具体体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