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京津冀三地共谱“千年运河新传奇”

发布时间:2023-12-07 09:21:00来源: 北京日报

  站在北京通州区北关分洪枢纽旁的大光楼上向南眺望,北运河犹如一条绿带蜿蜒远去。千百年来,北运河见证过万舟云集、千帆竞发的繁盛,也经历过舟稀鞍冷、环境污染的困顿。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如今的北运河碧波荡漾、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随着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京津冀三地水资源联调联控力度也不断加大,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千年古运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治理恢复运河生机

  走上北关分洪枢纽,向北放眼望去,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运潮减河与北运河在此交汇形成的开阔水面让人眼前一亮。岸边,“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碑标志着这里的特殊地位。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统称,从北关分洪枢纽向南,北运河流经河北香河、进入天津武清区、河北区后汇入海河,然后入渤海全长142公里。

  北运河承担着北京中心城区约90%、城市副中心约85%的排洪任务。地处“九河末梢”,尽管常年有水,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北运河的水质逐渐降低,甚至一度处于劣Ⅴ类。

  北运河流域的治理对整个北京城的水生态环境都至关重要。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科长王子龙介绍,从2006年开始,通过开展运河城市段治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北运河水质大幅改善。

  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实施三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北运河沿线排污口逐步截污并纳入市政管线,消减入河污染源,目前,第四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实施。同时,视河道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清淤整治,并进行了北运河综合治理、温榆河综合治理等,北运河水质逐步恢复。

  此外,北运河管理处践行“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水理念,通过生态化运维的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例如,建设生态护岸。在北运河五河交汇处、温榆河、北运河及镜河种植芦苇、鸢尾、溪荪等挺水植物,美化景观,提高水质,稳定护岸,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并视情况将损毁的原硬质护坡改造成生态护坡,如镜河的松木桩、北运河的插柳、五河交汇处的铅丝石笼等,保证稳定安全、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多功能型岸坡。

  开展生态调度。通过有序推进闸门轮调、生态补水、循环穿流等生态调度手段的常态化应用,逐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合理利用雨洪尾水,统筹调配水资源,减轻雨后水质下降程度,提升水体感观恢复速度。

  创造不同生境。建设人工生态岛,划定生态保育区,避免人为干扰,适度保留荒野状态,促进自然演替,实现生态留野;营造深潭浅滩等复杂生境,深潭保护河床,强化水体的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为河道生物提供良好栖息环境,浅滩水位较浅,水流较急,受阳光直射,是附着藻类等水生微生物及水生昆虫的极佳栖息地,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同时,岸上岸下生境搭配,既为动物提供活动场所,让水生态的结构趋于稳定和健康,又能减缓对岸坡的冲刷。并通过搭建本杰士堆、种植食源类植物等措施,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和觅食场所,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完善。

  科学管控植物。打草时,岸边野草保留10公分,防止土地裸露、避免水土流失。冬季适当保留部分挺水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待来年,开春植物返绿再对枯黄的挺水植物进行清理。科学管控水草,清理河道中央水草、适当保留两岸5至10米区域;中央清理水面以下0至80厘米,确保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如今,北运河水质全年平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个别月份甚至可达Ⅲ类。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生植物已多达35种;鱼类从寥寥无几增加到20余种,包括鳑鲏等对环境比较挑剔的鱼类;还吸引了200多种鸟类,其中还有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品种。

  京冀通航再现漕运盛景

  研究运河的史学家们曾说“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北京就有了运河漕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蜿蜒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后,粮食、木材、石料等物资源源不断从南方运抵北京,滋养了运河两岸的城市和人民。

  自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以来,北京一直在重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介绍,早在2017年北京启动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时,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也同步启动了北运河(香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双方对河道的疏浚、拓宽、筑堤、景观等标准都进行了统一,甚至河道开口的宽度都一样,这就是在为后续的航道联通做准备。

  2019年10月,经过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而重获新生的北运河实现从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河道的正式通航。2021年6月26日,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2公里的河道旅游通航;河北廊坊香河段20公里也实现了旅游通航,重现了当年的漕运风采。2022年6月24日,随着杨洼船闸的竣工投入使用,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京冀协同发展再进一步。

  在游船开航的日子里,北运河北京段内,乘船顺流而下,可以看到岸边高楼林立的运河商务区,东关大桥、玉带河大桥、北运河大桥等风格各异的跨河桥。夏日,游船行至大运河森林公园附近,不仅可以看到朱红色的三重观景阁,还有500余亩、30多个品种的荷花风姿别致。而北运河香河段,运河春色、河湾湿地、半岛寻芳、河畔船趣等十大水上景点和四大陆上景区也展现出别样的运河魅力。

  这条满载两岸居民回忆和期盼、传承厚重漕运文化的千年古运河,一步一步重焕新生。

  三地水资源加大联调力度

  “通州有三条主要京津冀水路通道。第一条,水经北关分洪闸,通过运潮减河流向潮白河入河北界;第二条,北运河干流经杨洼闸出市界入河北香河;第三条,港沟河经军屯闸出京后入天津武清。”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王云海说,因此,北运河管理处日常的水资源调度工作也主要围绕这三条水路通道展开。

  在王云海的手机里,有一个特别的群聊,名字叫京津冀防洪通航水情信息群,里面有将近60位成员,除了北运河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外,其余的分别来自廊坊市水利局、香河县水务局、武清区水务局、宝坻区水务局等多家单位。“今年汛期的典型降雨过程中,我们这个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王云海说。

  王云海说,在今年8月11日的那次降雨过程中,当天下午4点多,为了保障北运河防汛安全,北运河管理处提高了杨洼闸的闸门开度,加大下泄流量。工作人员于下午4点半左右在这个工作群里通报了变闸信息,5分钟后,香河县水务局就根据这次调整情况,对杨洼闸下一级的北运河香河段曹店橡胶坝进行两次降坝操作,总计下降60公分;又过了10分钟,再下一级的青龙湾减河泄洪闸也分两次提闸,提请相关单位注意水情变化……

  “下午5点钟,河北省廊坊水文勘测研究中心就出了一个水情快报,相当于从我们发布信息开始,半个小时时间,京津冀这一串单位就都串起来了。”王云海说,这个群,原本是为了保障大运河京冀通航建立的,起初群很小,后来加入的单位越来越多,“不光是我们,三地的相关单位也觉得通过这种方式,水情信息得到高效传递。”王云海说。

  今年汛期前,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带着北运河管理处各相关科室、水管单位的工作人员们,对从北关分洪枢纽到天津耳闸入海河口全长142公里的北运河进行踏勘实地调研,了解重要枢纽行洪及通航情况,与津、冀两地相关单位建立联系,逐步完善三地联动工作机制。

  除了汛期调度,北运河管理处也承担着水资源日常调度的重任。比如,港沟河位于跨市域的国考水质监测断面,过去除了春灌期间河道有水,平时基本上是死水或者干河。2020年春天,为了改善河道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北运河管理处与属地环保、水务部门及河北、天津联动,保障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对港沟河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

  从劣Ⅴ类水质的“排污河”,到生机勃发的“生态河”,北运河的蜕变与京津冀三方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未来,京津冀三地还将携手续写千年古运河的新传奇。

  站在北京通州区北关分洪枢纽旁的大光楼上向南眺望,北运河犹如一条绿带蜿蜒远去。千百年来,北运河见证过万舟云集、千帆竞发的繁盛,也经历过舟稀鞍冷、环境污染的困顿。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如今的北运河碧波荡漾、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随着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京津冀三地水资源联调联控力度也不断加大,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千年古运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治理恢复运河生机

  走上北关分洪枢纽,向北放眼望去,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运潮减河与北运河在此交汇形成的开阔水面让人眼前一亮。岸边,“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碑标志着这里的特殊地位。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统称,从北关分洪枢纽向南,北运河流经河北香河、进入天津武清区、河北区后汇入海河,然后入渤海全长142公里。

  北运河承担着北京中心城区约90%、城市副中心约85%的排洪任务。地处“九河末梢”,尽管常年有水,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北运河的水质逐渐降低,甚至一度处于劣Ⅴ类。

  北运河流域的治理对整个北京城的水生态环境都至关重要。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科长王子龙介绍,从2006年开始,通过开展运河城市段治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北运河水质大幅改善。

  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实施三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北运河沿线排污口逐步截污并纳入市政管线,消减入河污染源,目前,第四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实施。同时,视河道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清淤整治,并进行了北运河综合治理、温榆河综合治理等,北运河水质逐步恢复。

  此外,北运河管理处践行“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水理念,通过生态化运维的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例如,建设生态护岸。在北运河五河交汇处、温榆河、北运河及镜河种植芦苇、鸢尾、溪荪等挺水植物,美化景观,提高水质,稳定护岸,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并视情况将损毁的原硬质护坡改造成生态护坡,如镜河的松木桩、北运河的插柳、五河交汇处的铅丝石笼等,保证稳定安全、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多功能型岸坡。

  开展生态调度。通过有序推进闸门轮调、生态补水、循环穿流等生态调度手段的常态化应用,逐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合理利用雨洪尾水,统筹调配水资源,减轻雨后水质下降程度,提升水体感观恢复速度。

  创造不同生境。建设人工生态岛,划定生态保育区,避免人为干扰,适度保留荒野状态,促进自然演替,实现生态留野;营造深潭浅滩等复杂生境,深潭保护河床,强化水体的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为河道生物提供良好栖息环境,浅滩水位较浅,水流较急,受阳光直射,是附着藻类等水生微生物及水生昆虫的极佳栖息地,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同时,岸上岸下生境搭配,既为动物提供活动场所,让水生态的结构趋于稳定和健康,又能减缓对岸坡的冲刷。并通过搭建本杰士堆、种植食源类植物等措施,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和觅食场所,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完善。

  科学管控植物。打草时,岸边野草保留10公分,防止土地裸露、避免水土流失。冬季适当保留部分挺水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待来年,开春植物返绿再对枯黄的挺水植物进行清理。科学管控水草,清理河道中央水草、适当保留两岸5至10米区域;中央清理水面以下0至80厘米,确保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如今,北运河水质全年平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个别月份甚至可达Ⅲ类。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生植物已多达35种;鱼类从寥寥无几增加到20余种,包括鳑鲏等对环境比较挑剔的鱼类;还吸引了200多种鸟类,其中还有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品种。

  京冀通航再现漕运盛景

  研究运河的史学家们曾说“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北京就有了运河漕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蜿蜒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后,粮食、木材、石料等物资源源不断从南方运抵北京,滋养了运河两岸的城市和人民。

  自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以来,北京一直在重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介绍,早在2017年北京启动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时,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也同步启动了北运河(香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双方对河道的疏浚、拓宽、筑堤、景观等标准都进行了统一,甚至河道开口的宽度都一样,这就是在为后续的航道联通做准备。

  2019年10月,经过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而重获新生的北运河实现从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河道的正式通航。2021年6月26日,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2公里的河道旅游通航;河北廊坊香河段20公里也实现了旅游通航,重现了当年的漕运风采。2022年6月24日,随着杨洼船闸的竣工投入使用,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京冀协同发展再进一步。

  在游船开航的日子里,北运河北京段内,乘船顺流而下,可以看到岸边高楼林立的运河商务区,东关大桥、玉带河大桥、北运河大桥等风格各异的跨河桥。夏日,游船行至大运河森林公园附近,不仅可以看到朱红色的三重观景阁,还有500余亩、30多个品种的荷花风姿别致。而北运河香河段,运河春色、河湾湿地、半岛寻芳、河畔船趣等十大水上景点和四大陆上景区也展现出别样的运河魅力。

  这条满载两岸居民回忆和期盼、传承厚重漕运文化的千年古运河,一步一步重焕新生。

  三地水资源加大联调力度

  “通州有三条主要京津冀水路通道。第一条,水经北关分洪闸,通过运潮减河流向潮白河入河北界;第二条,北运河干流经杨洼闸出市界入河北香河;第三条,港沟河经军屯闸出京后入天津武清。”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王云海说,因此,北运河管理处日常的水资源调度工作也主要围绕这三条水路通道展开。

  在王云海的手机里,有一个特别的群聊,名字叫京津冀防洪通航水情信息群,里面有将近60位成员,除了北运河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外,其余的分别来自廊坊市水利局、香河县水务局、武清区水务局、宝坻区水务局等多家单位。“今年汛期的典型降雨过程中,我们这个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王云海说。

  王云海说,在今年8月11日的那次降雨过程中,当天下午4点多,为了保障北运河防汛安全,北运河管理处提高了杨洼闸的闸门开度,加大下泄流量。工作人员于下午4点半左右在这个工作群里通报了变闸信息,5分钟后,香河县水务局就根据这次调整情况,对杨洼闸下一级的北运河香河段曹店橡胶坝进行两次降坝操作,总计下降60公分;又过了10分钟,再下一级的青龙湾减河泄洪闸也分两次提闸,提请相关单位注意水情变化……

  “下午5点钟,河北省廊坊水文勘测研究中心就出了一个水情快报,相当于从我们发布信息开始,半个小时时间,京津冀这一串单位就都串起来了。”王云海说,这个群,原本是为了保障大运河京冀通航建立的,起初群很小,后来加入的单位越来越多,“不光是我们,三地的相关单位也觉得通过这种方式,水情信息得到高效传递。”王云海说。

  今年汛期前,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带着北运河管理处各相关科室、水管单位的工作人员们,对从北关分洪枢纽到天津耳闸入海河口全长142公里的北运河进行踏勘实地调研,了解重要枢纽行洪及通航情况,与津、冀两地相关单位建立联系,逐步完善三地联动工作机制。

  除了汛期调度,北运河管理处也承担着水资源日常调度的重任。比如,港沟河位于跨市域的国考水质监测断面,过去除了春灌期间河道有水,平时基本上是死水或者干河。2020年春天,为了改善河道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北运河管理处与属地环保、水务部门及河北、天津联动,保障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对港沟河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

  从劣Ⅴ类水质的“排污河”,到生机勃发的“生态河”,北运河的蜕变与京津冀三方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未来,京津冀三地还将携手续写千年古运河的新传奇。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