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北京市去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1-08 09:01:00来源: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工作 北京交出文博领域“成绩单”

  本市去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

  先农坛宰牲亭揭开神秘面纱,清华园火车站旧址对公众开放,20组家庭走进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刚刚过去的2023年,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北京交出了文博领域的“成绩单”,其中“开放”成为2023年的关键词,仅在“博物馆之城”建设方面,北京新增备案博物馆11家,还有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多处文物古迹面向公众开放

  2023年,北京多处古迹遗址对公众开放,切实推动了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3月25日,清华园火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对公众开放,加上此前开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标志着“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3月28日,地处北京西单繁华地段的蒙藏学校旧址对公众开放,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成为继北京大学红楼之后又一例央地协同保护利用文物的典范,“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展示工程”还入围终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此外,北京市文物局还组织开展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完成北京市域红色标语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北京市重点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工程,开展全市抗战文物征集、认定、管理等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让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得到显著提升。

  除了革命文物,2023年还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遗迹向公众敞开大门。经过半年多的文物修缮,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于7月18日重张,开放区域的古建馆以崭新面貌亮相,其中“宰牲亭”系首次与公众见面。去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还公布了《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市文物局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各级各类文物建筑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2023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数据显示,北京2023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分别是: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文化博物馆、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北京公交馆、北京天元中医药博物馆、视障文化博物馆、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博物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北京六必居博物馆、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馆、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陈列馆。

  3月24日,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开放。该馆收藏展示与“德”相关的大量牌匾、名人名家篆刻和书法作品,是一家致力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基地。

  什么是“类博物馆”?据了解,除备案博物馆外,北京还存在大量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的场馆,推动这类场馆有序开放,对于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博物馆事业、丰富博物馆门类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2023年全年,北京陆续有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对于北京的“博物馆之城”建设,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6月5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而来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亮相,这标志着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翻开崭新一页。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向公众开放,这是我国已建成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一座,展出了上千件文物和艺术品,基本陈列可一览大运河千年历史,开馆当天就迎来3114名观众,即日起至2024年1月25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始招募“开放服务志愿者”,服务优秀且累积一定服务时长者,可通过考核成为展厅讲解志愿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暑期北京“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个别博物馆一票难求,为满足广大观众参观需求,北京46家博物馆在暑期(8月18日—8月31日)取消周一闭馆,每日对观众开放。

  考古发掘工地面向公众开放

  2023年,新宫遗址、金中都光源里遗址列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新宫遗址位于丰台区南苑街道,是京津冀地区首次发现双环壕祭祀遗存与墓地的大坨头遗址。在新宫遗址还出土有陶器、石器、金器、铜器、玉器、骨器等大量的珍贵文物,填补了北京城区夏商阶段历史文化面貌的空白。有趣的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新宫遗址发现了北京最早的稻作遗迹,以及当时人类的丰富饮食,涉及蚌科、蛙科、鸡、狗、驴、猪、梅花鹿、黄牛、羊、鱼等10多种动物。

  金中都光源里遗址,是北京金中都考古发现的最大的“官式建筑组群”,其中部分建筑组群初步推断为皇家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面世,这是有关金中都城址的第一本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回答了有关金中都城的诸多疑问。

  在琉璃河遗址,技术人员通过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重建了琉璃河遗址出土人骨的家族树,与考古学证据深度融合,为理解西周燕国古代人群的埋葬方式、婚配策略以及潜在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展示传播,北京市文物局多次组织公众参观考古工地。9月24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和北京考古学会在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举办了“圆明访古——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25名市民、学生走进澹泊宁静遗址与考古专家面对面交流。10月21日,20组家庭在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通州路县故城遗址,体验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实地感受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

  原标题: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工作 北京交出文博领域“成绩单”

  本市去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

  先农坛宰牲亭揭开神秘面纱,清华园火车站旧址对公众开放,20组家庭走进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刚刚过去的2023年,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北京交出了文博领域的“成绩单”,其中“开放”成为2023年的关键词,仅在“博物馆之城”建设方面,北京新增备案博物馆11家,还有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多处文物古迹面向公众开放

  2023年,北京多处古迹遗址对公众开放,切实推动了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3月25日,清华园火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对公众开放,加上此前开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标志着“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3月28日,地处北京西单繁华地段的蒙藏学校旧址对公众开放,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成为继北京大学红楼之后又一例央地协同保护利用文物的典范,“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展示工程”还入围终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此外,北京市文物局还组织开展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完成北京市域红色标语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北京市重点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工程,开展全市抗战文物征集、认定、管理等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让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得到显著提升。

  除了革命文物,2023年还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遗迹向公众敞开大门。经过半年多的文物修缮,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于7月18日重张,开放区域的古建馆以崭新面貌亮相,其中“宰牲亭”系首次与公众见面。去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还公布了《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市文物局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各级各类文物建筑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2023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数据显示,北京2023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分别是: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文化博物馆、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北京公交馆、北京天元中医药博物馆、视障文化博物馆、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博物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北京六必居博物馆、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馆、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陈列馆。

  3月24日,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开放。该馆收藏展示与“德”相关的大量牌匾、名人名家篆刻和书法作品,是一家致力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基地。

  什么是“类博物馆”?据了解,除备案博物馆外,北京还存在大量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的场馆,推动这类场馆有序开放,对于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博物馆事业、丰富博物馆门类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2023年全年,北京陆续有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对于北京的“博物馆之城”建设,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6月5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而来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亮相,这标志着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翻开崭新一页。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向公众开放,这是我国已建成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一座,展出了上千件文物和艺术品,基本陈列可一览大运河千年历史,开馆当天就迎来3114名观众,即日起至2024年1月25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始招募“开放服务志愿者”,服务优秀且累积一定服务时长者,可通过考核成为展厅讲解志愿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暑期北京“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个别博物馆一票难求,为满足广大观众参观需求,北京46家博物馆在暑期(8月18日—8月31日)取消周一闭馆,每日对观众开放。

  考古发掘工地面向公众开放

  2023年,新宫遗址、金中都光源里遗址列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新宫遗址位于丰台区南苑街道,是京津冀地区首次发现双环壕祭祀遗存与墓地的大坨头遗址。在新宫遗址还出土有陶器、石器、金器、铜器、玉器、骨器等大量的珍贵文物,填补了北京城区夏商阶段历史文化面貌的空白。有趣的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新宫遗址发现了北京最早的稻作遗迹,以及当时人类的丰富饮食,涉及蚌科、蛙科、鸡、狗、驴、猪、梅花鹿、黄牛、羊、鱼等10多种动物。

  金中都光源里遗址,是北京金中都考古发现的最大的“官式建筑组群”,其中部分建筑组群初步推断为皇家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面世,这是有关金中都城址的第一本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回答了有关金中都城的诸多疑问。

  在琉璃河遗址,技术人员通过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重建了琉璃河遗址出土人骨的家族树,与考古学证据深度融合,为理解西周燕国古代人群的埋葬方式、婚配策略以及潜在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展示传播,北京市文物局多次组织公众参观考古工地。9月24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和北京考古学会在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举办了“圆明访古——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25名市民、学生走进澹泊宁静遗址与考古专家面对面交流。10月21日,20组家庭在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通州路县故城遗址,体验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实地感受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