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地震预警、灾害防治…科技给我们临危不惧的底气!

盛利 发布时间:2020-05-12 16:02:00来源: 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也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12年来,转瞬间山崩地裂的巨大灾难,也时时刻刻鞭策着防震减灾、灾害预警科研人员不断进步。11日,记者走访了部分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探寻一起我国防震减灾科学技术前进的脚步。

  “12年前,我国没有地震预警技术、没有地震预警网、没有地震预警服务。但如今,我国的已具有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水平,多灾种预警科技也正在快速发展,为更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

  就在11日,四川省广电局、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单位在成都联合宣布,已在宜宾市南溪区、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建成“村村响”地震预警应急广播系统,这是全国首批县级“村村响”地震预警应急广播系统。“站在汶川地震12周年的新起点上,全社会对灾害预警技术和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全国首批县级‘村村响’地震预警应急广播系统在川启用,标志着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继续打通。”王暾说,今后当附近发生强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时,地震预警将通过已开通县区的下属镇乡级广播站和村级广播室响彻全区所有乡、镇、村,提醒民众避险。

  12年前,汶川地震导致灾区6140座桥梁损伤,多座桥梁落梁垮塌,曾让救援队伍处处受限。如今,地震后建设的四川境内首条高铁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已历经雅安芦山、九寨沟等多次地震考验,平稳快速地行驶在四川大地。“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建设采用‘全程高架、以桥代路’模式,桥梁占比达到近90%,作为高铁桥梁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预制箱梁’,其技术要求极高。”中铁八局桥梁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家均说,为满足成灌快铁抗震、高时速等多项技术指标要求,相关设计方拿出了国内最新的设计方案,并首先在当时试验条件较好的中铁八局广珠城际中山制梁场进行“破坏性试验”。“国内箱梁静载试验荷载系数一般在1.3倍,而当时为成灌快铁量身定做的箱梁,在破坏性试验中荷载达到2.0倍。这么坚固的桥梁架设在成灌高铁上,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他说。

  12年前,地震造成的山洪、泥石流、山体崩塌等次生灾害频繁发生,让救人救灾、打通生命线等应急救援工作频频受阻。“我当时与四川交通院等单位科研团队一同负责最重要的生命线——都江堰、汶川、九寨沟黄金通道的重大灾情应急排查和处置方案制定任务。”回忆起12年前参加应急救灾的经历,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王全才说,针对大规模高位崩塌致灾时空不定而又极度危险的灾害体,研究团队力主以明、棚洞为主的避灾方案,彻底打破了该旅游线之前为通视只设明线的历史,至今沿线大小不同的刚、柔明棚洞随机可见,完全实现了快速安全旅游的目的,这是交通建设先进科学理念在西部高烈度脆弱山区落地的最好体现。

  “在泥石流防治方面,当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尊重灾害,让步自然’的理念,在平面上极度侵占本该属于泥石流的有限空间,如泥石流堆积扇。在立面上仍用过时的选线原则,严重压低线路标高,仅仅傍河展线,这样一旦泥石流暴发,河床即可快速提高,堰塞湖很快使公路和城镇建设大量报废。”他说,如今在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科学家的“弃低”、“追中”、“从高”的崭新选线理念已获得认可,其相关成果已作为“三高”(高海拔、高寒、高速)公路选线原则的重大咨询建议,发挥实效。

  12年前,面对灾区一线突然涌现大量伤者,如何高效、快速、科学地开展救治,让参与救灾医务工作者揪心。12年后,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作为全球第十五支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应急医疗队(EMT,Emergency Medical Team)队伍,同时是全球唯一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已经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多次火线出击。

  据了解,该队伍有核心队员166人,覆盖所有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并且配备强大的后勤支撑体系,水、电、氧气、消毒供应均能自我保障,可做到整个“帐篷医院”在无外界支撑下能够满足28天临床工作。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