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全球战疫:团结抗疫,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张硕 发布时间:2020-07-14 15:58: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距离非洲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已过去5个月,截至7月12日,非洲累计确诊病例已超57.8万例。面对疫情的冲击,中国和非洲紧密团结战斗,也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作出积极贡献。

  “疫”场峰会:承诺全力支持非洲国家抗疫行动

  在中国与疫情斗争的艰难时刻,非洲国家和人民始终同中国站在一起,不仅送来宝贵支持,还对中国的抗疫行动给予有力声援。48位国家元首、12位总理、11位议长发来慰问函电,30多位外长、非盟委员会主席来函、电或口头向中国表示慰问。包括非盟在内的6个地区组织通过发表声明、致函等方式予我声援。

  面对疫情在非洲持续蔓延,中方对非洲疫情形势感同身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5月18日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宣布了中方支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抗疫努力的重要举措,为中非抗疫合作指明方向。随后,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于6月17日举行。习近平主持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中方将继续全力支持非洲国家抗疫行动,并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中国这一表态受到非洲国家普遍欢迎。中非领导人以一次特殊的“云端聚会”,彰显了团结合作才是中非关系最强音。

  “疫”场逆行:在非洲抗疫的“战场”上

  尽己所能,相互支持。在中国与新冠病毒的抗争中,非洲国家政商及社会各界也在竭尽所能支持中国:对于人口仅130万人的赤道几内亚,该国总统宣布向中国政府捐款200万美元,这也是该国继汶川地震向中国捐赠百万欧元后再次向中国捐款。作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吉布提向中国捐款百万美元,科特迪瓦政府向中国支援3.3万只口罩……

  与此同时,在非洲抗疫的“战场”上,中方在自身面临抗疫压力情况下紧急驰援,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非盟和非洲国家提供紧缺抗疫物资,同非洲分享抗疫经验,派遣医疗专家组,深化中非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据梳理统计,中方提供的物资援助已实现对非洲建交国“全覆盖”,中国20个省市向32个非洲国家提供了物资援助。与此同时,马云基金会面向非洲国家提供3轮物资支援,增强了非洲国家抗疫的能力。

  在团结抗疫的合作中,中非医疗卫生合作亮点频出。自2月起,中国国家卫健委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多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4月起,中国外交部会同国家卫健委举行“中非连线、携手抗疫”系列视频技术交流会,共有来自4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的数百名卫生领域官员、专家与会。多个中国省市也同非洲国家举办专家视频会30余场。中方分别向非洲11国派遣了148人次的抗疫医疗专家组,举行了170多场次交流活动,分享抗疫经验。中国46支援非医疗队积极协助各国卫生部门制订疫情防控方案,开展400余场培训活动,培训当地人员2万余人次。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中国多渠道和方式积极同非洲国家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受到非洲多国的肯定。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对此表示,中国医疗专家组此行给津医护人员带来宝贵经验,也为南部非洲抗疫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布基纳法索总统和外长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这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科特迪瓦政府为专家组颁发荣誉证书,称赞中国有效控制住疫情,在抗疫艰难时刻向非洲国家派出专家组分享宝贵经验。吉布提将该国最高荣誉“6·27独立日”勋章授予专家组全体队员,打破了该国单次授勋人数纪录。刚果(金)外交部副部长、卫生部副部长冒雨为专家组举行欢迎仪式,表示中方此举让刚方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刚人民深受感动,将铭记在心。

  “疫”句鼓励:“我只是做了一个热爱中国的人应该做的”

  中非虽远隔万里,却无法割断深厚情谊。两国合作抗疫的历程,就是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故事,成为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残酷现实。

  “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我们一起全力配合,世界上所有的疫魔都不可怕。”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帕维勒是非洲首例在华确诊患者。在经过中国医护人员12天的救治后,他于2月10日康复出院。回忆起躺在病床上的那段日子,他说,“中国的医护人员真的了不起。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但是他们勇敢、坚强、团结。我们爱中国,并且一直坚信中国政府。”

  69岁贝宁老人米贝就职于当地中资企业。2月18日,正当疫情在中国肆虐之时,这位老人向中国驻贝宁使馆捐赠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共计1000美元。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热爱中国的人应该做的。中国是真心帮助过非洲人民的国家,捐赠虽然微小,但表达了贝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过去三年里,中国对我照顾得很好,现在轮到我回馈了。”蒙亚是广西财经大学的非洲留学生,2020年春节,疫情在中国蔓延,大量医护人员主动加入救治,让蒙亚深受感动。他决定留在中国当一名志愿者。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火车站志愿者。他说:“看到很多人积极参与战斗,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完)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