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点赞过的连队!“硬骨头六连”为什么那么硬?
全连官兵斗志昂扬奔向演训场。摄影:陈昌帅
六月的岭南腹地,骄阳似火,一场五公里武装越野比武正激烈展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始终保持领先的一支分队,他们高擎“硬骨头六连”战旗,第一个冲过终点。走下训练场,该连指导员冯杰说:“今年年初,习主席给我们回信,勉励我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信念坚定,在炮火硝烟中立下赫赫战功;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我们要传承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基因,做听党话、跟党走的‘硬骨头’战士!”
硬骨战士永向党,“硬”字战旗别样红。在“硬骨头六连”采访,一个感受愈发深刻:六连的“硬”是一种党旗所指、军旗所向的硬。80余年来,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本色没有变,为全军部队树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战旗。
硬骨溯源:铁心向党勇担当
在“硬骨头六连”有这样经久传诵的一句话:“铁心跟党听指挥,万难不屈硬骨头”。上世纪六十年代,六连面对复杂形势,注重打牢官兵忠诚底色,备战不忘学习,深厚的理论素养成为连队一个闪亮的名片。
时代变迁,六连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传统没有变。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连队第一时间组织官兵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学习蔚然成风:板报墙刊载着学习动态;电视播放着讲话视频;网络上交流着学习心得;教室排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读报声……
“在连队,深读历史、学研理论成为新风尚。”指导员冯杰说,连队坚持每日读书、每周评书、每月荐书、每季购书,官兵靠着“读书”这一法宝,扎牢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使头脑更加清醒、立场更加坚定。无论在哪,只要条件允许,读书成为六连官兵每日必做的一件事。
2019年8月,旅里开展“不忘初心再长征”主题实践活动,在重走长征路途中,六连排长高博文带着理论书籍一路思一路学,理论笔记记了一大本。回到营区后,高博文代表单位参加集团军理论骨干集训,以满分的成绩夺得第一名。他说,这次重走长征路,是一次对党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加深的是对党的感情,延续的是信仰之魂。
如高博文所说,六连官兵学理论始终带着感情、饱含深情、满怀热情,还把每天的工作感受、生活感想、成长感悟等写在学习笔记上,用理论解答平时遇到的思想困惑。如今,说起理论热点,连队人人都能谈出深刻体会。
大学生士兵刘思实,刚下连时面对紧张的训练生活不适应,为了逃课经常借故站岗、帮厨,一坐进教室就哈欠连天,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逃课分子”。
时任指导员熊维将他拉到学习室,用新时代奋斗故事教育刘思实,让他深受触动。从此以后,刘思实暗下决心、奋起直追。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刘思实如饥似渴学习盛会精神,不仅光荣地当上连队十九大精神宣讲员,还被战区陆军表彰为“理论学习之星”。退伍后,他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考上公务员。
“‘学理论、育传人’是六连的优良传统,他们总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指示精神。”旅领导说,革命战争年代,六连官兵将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视为“命根子”,在生死考验中浴血奋战;走进新时期,他们把向党看齐作为凝心聚力的“传家宝”。
“新时代发扬‘硬骨头精神’,就是要把咱们连锻造成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硬连队……”这天下午,六连战士王冬林在士兵讲堂上的演讲,赢得大家掌声。今年习主席给六连官兵回信后,大家争相传阅、抄写铭记,同时,连队组织官兵围绕信中每一句话展开讨论,把主席的深情嘱托转化为投身强军实践的不竭动力。
连队广泛开展“学习近平强军思想、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岗位实践活动和“强军有我、使命在肩”群众性实践活动,人人定下目标,写下承诺践诺书。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走出校园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在‘硬骨头六连’当兵时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跟党走准没错!”北大燕园,百年讲堂,一位学子关于“青春的颜色”的演讲激情澎湃。他叫李波,北京大学在读硕士生。令听讲者更为关注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硬骨头六连”退伍战士。李波说,六连是自己人生的另一所“北大”,在那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六连是一座思想大熔炉,在六连坚定理想信念、取得成长进步累累硕果的不止是李波。近年来,连队先后5人考学提干,6人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有6名退役战士在政府单位就职。
战术演习。摄影:张永进
硬骨本领:矢志打赢砺刀尖
六连是战场的血与火锻造出来的,连队厚重的战斗历史,在官兵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战火烙印,他们深知,真实的战场有多残酷,磨砺锋刃就有多重要。
2017年,旅队刚组建,转型重塑还未满月的六连与兄弟单位侦察连展开对抗演练,六连以一班为主体组建特战小组,担负侦察袭扰任务。不料小组长林新祥带领特战小组刚进入袭扰前沿,就被兄弟单位先进的侦察仪器捕获行踪,“包了饺子”。
信息化素养不足、协同意识不强、侦察装备使用不熟……回来后,六连官兵在一次次痛定思痛的复盘检讨中找问题、定措施,并定下决心练精手中武器。在不久之后的对抗演练中,双方再次不期而遇,林新祥奇招频出,直指“敌”指挥所。此役,完胜!
“战争不会选择环境气候,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差异,找回最佳状态。”连队移防后首次组织武装5公里越野考核,全连平均成绩较以往慢了整整3分钟,给全连敲响警钟。训练形势分析会上,时任连长胡迟带头反思。他们不断挑战,边训练边摸索,常态开展耐热训练,并将以往单纯的核心力量训练,变为速度与力量兼备,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适应各种战场环境的功能协调性训练,仅仅两周,官兵的身体机能就有了明显改善。
从传统步兵到新型陆军下的装甲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到陆地海上两栖作战,六连历经多次转型重塑,多次破茧成蝶,磨砺出连队官兵遇难不退缩、敢闯深水关的品质。
70年代,六连第一个研练“三防”条件下的班进攻,摸索出和过去战术“五个不同”的新道道;80年代,他们又第一个探索连进攻中的接敌、破障等课题,创造出开辟“树杈形”通路的新战法……面对改革重塑,六连官兵深知,只有挺住“重生”之苦,承受“拔节”之痛,步子才能迈得更大一些。
——中士崔源改革后转岗担任狙击手,为更快适应“新伙伴”,他每天抱着狙击枪仔细琢磨研究,认真翻阅资料,请教侦察营优秀狙击手,并在一次次实弹射击中不断校对摸索;
——上士徐铭铭从军械员转岗成为自动榴弹发射器射手,为了尽快掌握“快瞄、稳跟、巧击”等射击技巧,别人练一遍,他练十遍,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有利用提高射击成绩的训练方法……
然而,转型挑战不仅如此:新装备无教案无教员,训练开展举步维艰;新编制打破了传统训练模式,一切尚在摸索。
“没有经验可循,咱们就趟出一条路来!”移防后首次训练形势式分析会上,时任连长胡迟把问题摆在台上,决定从苦练中摸出“真经”:训练中连长胡迟带领支委率先学、抢先练,白天钻进40多度战车内练实操,一练就是一整天;晚上加班加点组织研究战术战法、编写相关教案;为每名战士人人定下小目标,每天理论多学一点,实操多练一手,训练问题不过夜。4个月后,连队受领营战术考核任务,历时2天1夜,成功检验新编制下的作战能力,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六连坚持转型先转脑、研训先研新,不断寻求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全排注意,成‘一’字战斗队形,迅速占领进攻阵地!”夏日炎炎,一场装甲步兵排射击综合检验战斗,在山林腹地间打响。
随着三排长高博文一声令下,4台装甲车犹如出山猛虎,直扑“敌”阵地。
“发现敌集群散兵、敌火箭筒!”“323,执行!”指挥车内,高博文根据敌情变化,快速分析并下达命令。他说,“如今多了一台车的战斗,对战法、协同、单兵的考验却是N次方的递增。”
新编制下排战术课目演练示范,这是六连最新受领的一项任务。
班排协同、人车协同、十余种火器交替运用……20分钟的激战过后,连长赵松神情凝重。载员过于注重射击,敌情意识不强;火器使用不够科学,协同不紧密……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
看到赵松紧皱的眉头,官兵知道,这次综合演练并不理想,“老把式”遇到了新问题!
如何提升新编制下建制班排的精准协同、整体作战能力?怎样让各类武器平台形成合力、释放最大作战效能?当夜,六连会议室内灯火通明,赵松带着骨干针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逐一复盘检讨。
“传统战法跟不上转型步伐,作战理念停留在老步兵思维”“新兵协同意识不强,老兵过分依赖个人能力”……一场演练,让六连官兵深刻认识到:改变,迫在眉睫。
连续好几天,他们白天训练、晚上复盘,一个难点一个难点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过,重点练协同、练谋略、练指挥。最终,实弹检验得到验收小组一致好评。
关键时刻攥指成拳,源于平时训练中并肩同行。调整改革以来,六连官兵先后主动与海军某登陆舰支队、空军航空兵某旅、海防某旅船艇大队、武警某支队等军兵种部队开展联学联训,参与探索攻关战场信息共享、近距火力支援、联合指挥通信等多种实战课题,在联演联训中效果明显。
转型面前不皱眉,尖刀淬火更锋利。这些年,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作战任务怎么调,六连官兵都坚持把训练当作打仗,一招一式向实战对接、与打赢对表,敢于快速“换脑”“转身”:积极开展训法创新、战法研练,将训练课题划分到班排,探索走出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训练路子,实现全连85%以上官兵精通2种以上主战专业;积极发扬军事民主,每逢完成大项任务、演习演练、比武考核后,都会召集官兵分析训练形势,找不足、揭短板,提升训练质效;扎实开展“研究强敌、打赢强敌”活动,探索研练战时快速集结、夜间车上车下协同等10余个新型课题,加速提升连队备战水平……
“靶架目标有规律可循,炮手只要摸准了,很容易就打出好成绩,可这样的标准经得起战争检验吗?”一次炮瞄训练,火炮技师郑锡鑫一针见血指出,战场上的敌方目标没有规律可言,但传统训练器材“出靶顺序固定”“目标区域固定”,不符合实战要求。
宁要暴风骤雨中的良好,不要风平浪静中的优秀。在郑锡鑫主导下,六连官兵集智攻关,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式激光快瞄器,不仅增强了目标的随机性,还增加了不同角度下的运动目标。
初次训练,便令多名炮手铩羽而归。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找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大家的成绩稳步提升。随后,在全旅实弹射击考核中,六连先后斩获海上、陆上战斗射击第一。
“训练越贴近实战,打赢就越有底气。”该旅旅长苏祥定介绍,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作战任务怎么调,六连官兵始终保持一种“言必谋打仗、行必抓打仗”的常态,在真打实备中夯实硬底子、在创新突破中提升硬实力,让这把尖刀越磨越快。
精武强能、苦练本领。摄影:李彬
硬骨风采:血性守纪强作风
英雄的连队,坚强的“堡垒”。
这个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在挑战考验中历练成长的英雄连队,历经风雨却永葆先进、长期过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坚强有力。
在六连,干部党员管事,战士党员管事,没有不管事的党员;管战士党员,管干部党员,管支部书记副书记,没有管不了的党员……
连队坚持43年开好两个组织生活“例会”:干部调入调出召开“接风洗尘会”,围绕讲政治、强素质、练打赢提建议送诤言;完成重大任务取得成绩进步召开“庆功揭短会”,查不足找短板,助力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永葆政治本色。
去年6月,老连长胡迟越级提升任旅侦察营营长,连队按惯例召开党员大会,组织21名党员和3名群众代表给老连长“洗尘”。从新兵代表到老兵党员,批评不留情面、一针见血,一连指出了“对班长骨干信任不足、放权不够”“五同六到位落实不严格”等批评建议,胡迟听后顿时满脸通红、泪湿双眼,哽咽道:“感谢大家的诤言,这些火辣味的声音将不断激励我成长进步。”
同样,连长赵松怀揣满腔抱负走马上任不久,连队就为他召开“接风会”。“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出了问题不问原因,张口就批评,缺少人情味”“为人过于强势,凡事没有商量、没有余地,与大家的交流太少”……每条意见后面,还讲了具体事,语言犀利、直击问题,没有一句恭维客套。
那天夜里,赵松辗转难眠。一连几天,他甚至不好意思见大家。痛定思痛,赵松很快调整心态,给自己制定了整改计划,并请大家监督。
如今,这78条意见建议被工整地写在赵松的笔记本上,随身携带,时刻鞭策自己。
“战士问题不出班排、党员问题不出小组、干部问题不出支部”,这是六连的一条管理经验。党员身上出现毛病,党支部就带着“显微镜”看、拿起“放大镜”纠,无论是谁,都要交清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四笔账”。
“当面不说好话、背后不说坏话,依靠组织管干部、严格制度管党员,这个传统已经在连队延续了 43年。”指导员冯杰说,党员干部是连队建设的“领头雁”,只有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了,让支部堡垒坚强了,连队才会更加兴旺。
今年年初,连队有一个推荐学习卫生员的名额。支委会上,书记和副书记的意见很一致:“下士樊铮锋专业技能不突出,送学是个机会,给他提供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
然而,士官支委唐雄却有不同意见:“作为新晋士官,樊铮锋军事素质不过硬、日常表现难服众,应该多下功夫弥补不足。”
对要成绩有成绩、要口碑有口碑的唐雄,连队两个主官既"怕"又"爱"。"怕"他直言不讳,有时让人下不来台;"爱"他心系连队建设,意见说得中肯、建议提得在理。
“每个岗位都事关连队发展,送学本身也是树立一个导向……”唐雄力陈自己的理由,并建议推荐素质全面的下士廖飞作为人选上报。最终,经支委会研究,采纳了唐雄的意见。
对人不分干部战士,一把尺子量长短;对事不论党员群众,一个标准定是非。这是六连的一条铁律。
去年,中士向开行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没想到,在民主测评这一关就被卡住了。
由于擅长艺术设计制作,向开行长期担负荣誉室、活动室等场地建设完善工作。“本以为自己为连队做了些贡献,大家会看在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给个机会……”
“每个人都是连队的建设者,不能借着工作之由钻小空子,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连队的不负责。”班长一一点出他融入集体不够、训练勉强达标等多个问题,让向开行哑口无言,意识到自己和党员标准还有一些差距。
随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向开行加强学习训练,一步步朝着党员的样子靠近。前段时间,正在休假的向开行接到连队通知:经过党支部研究,确定他为重点培养对象。
去年10月,一排整治环境卫生,一名上士借故“溜号”偷懒。部队带回后,第一党小组组长唐雄立即召开党小组会对其进行教育帮带。那名上士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的在全排党员面前作深刻反思。
六连坚持严格落实组织制度,始终做到“建制打乱、制度不乱;人员分散、组织不散;点线再长、标准不降”。
去年7月正值野营驻训期间,支委成员分散在4个点位,每个点位党员都不足半数。有的支委建议,这个月连队发展势头很好,支委会往后推一推,但支部书记冯杰态度坚决:“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有规定,必须严格落实!”他们利用视频系统的形式,开了一次特殊的支委会。
“堡垒”强有力,连队坚如钢。六连就像一个大家庭,把官兵紧紧凝聚在一起。节假日党员替战士站岗执勤、帮厨做饭;营内、外训甚至演习场上,党支部都坚持给战士过集体生日;传统节日走访看望烈士亲属,或以书信电话等方式向战斗英烈家庭表达慰问……
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困难上帮扶。六连官兵认为,平时互助互爱、同甘共苦,战时才能齐心协力、生死与共,打赢强敌。
下士鄢树清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期间,母亲发生车祸,连队党支部及时靠前开展思想帮带,并向上级申请经济补助。组织的关心激发了鄢树清精武建功的动力,他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与战友一同夺得优异成绩。
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上。2018年初,六连一班参加“岭南尖兵”比武竞赛。深夜,上士党员唐雄刚躺下不久,天空突然下起阵雨,帐篷外的衣物被淋湿。为了不让队员穿湿衣服,唐雄寻柴生火,将队员的衣服、装具一一烘干,一夜未眠之后,又转入新一轮的考核。事后,有人问唐雄当时为什么不叫大家一起来烘衣服?唐雄回答道,“我是党员就该比别人付出更多!”
不久后,唐雄回老家结婚。婚礼当天,全连官兵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他送去特殊礼物——党支部委托参加婚礼的士官向他表达诚挚慰问,连队还以视频的形式,为他送上美好祝福,令他深受感动。
蹈海踏浪,履险砺剑。在六连,打头阵的永远是支部一班人。一次实兵对抗演习,到了关键阶段,冯杰临阵挂帅。旅党委考虑,要不要减轻六连的任务?然而,连队党支部态度坚决,主动要求担负前沿防御任务。冯杰带领官兵勘察地形、研究敌情,制定方案、摆兵布阵,7次击溃红军进攻。
比武考核,支委跑第一棒、打第一枪;险难课目,主官驾第一车、乘第一舟……排长李锡超是从连队当兵提干的,一直坚持训练标准高于战士、自身要求严于战士、平时付出多于战士。他说:“不敢叫响‘看我的’,就不会有人‘听你的’,上了战场更不会‘跟你上’。”
风正人心齐,心齐事业兴。近3年来,连队选晋士官56人、发展党员18人,立功嘉奖76人,评上的硬气、落选的服气。官兵都说:在六连虽然很苦很累,但有人爱、心里暖,苦得值、累得值。
革命战争年代,六连锻造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昂首阔步新征程,六连牢记领袖嘱托,扛起时代使命, 用实际行动证明,硬骨雄风的本色始终旺盛不衰:“永不服输地挑战,永不满足地超越,永不停步地拼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八一特稿: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战场上,人民军队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在除夕夜出征驰援武汉。[详细] -
致敬!大堤上的“后浪”
7月19日,空降兵某旅官兵到达受灾现场后,迅速向堤坝塌陷处运送沙袋。[详细]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7月29日,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火箭军政治委员徐忠波同志颁发命令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