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煤地开出“转型花” 新农人种出“致富果”
阴坡种树、阳坡建棚、猪牛上山、药茶进沟,近日,记者走进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西曲河村,眼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西曲河村地处丘陵和山区交汇处,荒山荒坡众多,自然耕种条件较差。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创新“大棚上山”,并引进企业,建起水肥一体化的现代旱垣温室园区,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
乔耀文是西曲河村的种植户,有3个西红柿大棚。“以前自己建的是简易棚,土质、技术各方面都不完善,自从采用水肥一体数字化系统,前几年一年收入一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现在一年能挣七八万元。”乔耀文说。
如今,该村已有24户传统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其中包括14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六万多元。20多年来,温室大棚几经兴衰,最终发展壮大为主导产业,西红柿成为当地的“致富果”。
近年来,“晋商故里”晋中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这里也是山西农谷和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所在地。对于淡化“煤炭底色”的山西来说,建设山西农谷是当地官方深化转型综改、实施创新驱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早上7点,范红海就在苗木园区里忙碌着,除草、施肥、浇水、指导农户。8年前的范红海,没想到自己能从农民化身“讲解员”。范红海是太谷区小白乡白燕村村民,从靠种地维持生计,到如今在合作社任技术主管,每天除了与园区的村民打交道,还经常与农业大学的专家、林业学校的学生交流育苗技术。
小麦、玉米、育苗,不管种什么,范红海都有自己的办法。谈起种地秘诀,范红海说:“这都归根于科学种田,平时我只要有时间,就喜欢翻翻种植方面的书籍,遇到不懂的及时和专家联系。”
与晋中市一样,地处太行山区的长治市,也结合自身地域情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该市丘陵山地面积高达84%以上,旱地占80%以上,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
自上世纪70年代起,长治市壶关县晋庄村的“秋耕壮垡,三墒整地”和屯留县王公庄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已成为中国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近年来,长治市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
晋中市、长治市仅仅是山西发展现代农业的缩影。如今,山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在“三农”领域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7月21日,山西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夏粮总产达到236.8万吨,增长4%;夏粮亩产294.3公斤,增长7.6%,创历史新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