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和社区小报:记录现代社区二十五载嬗变
“我感觉就像盼情郎,终于盼来了。”八月初的一个清晨,云南省昆明市龙泉小区业主孔繁丽打开家门,看见插在门把手上的《龙泉苑》,露出欣喜的笑容。
当天,1500多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第150期《龙泉苑》送到云南省昆明市龙泉小区每家每户,成为小区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教授黑板报:名噪一时的“江岸现象”
这份八开二版、每月一期的社区小报,如果从它的前身——昆明市江岸小区黑板报《浒苑》算起,迄今已有25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昆明本地媒体率先报道了该市盘龙区江岸小区的一个黑板报《浒苑》,旋即引起广泛关注。2000年,江岸小区在北京召开了一个有多个部门和专家参与的经验介绍会,中国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一时被称为“江岸现象”。
彼时,中国刚刚结束福利分房时代,城市居民逐渐从单位宿舍、大杂院、城中村等地搬到了由开发商建起的商品房小区。居住条件变好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电视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都市病。昆明江岸小区以黑板报为代表的社区文化创建,被认为树立了一个打造小区和谐人际关系的样板。
江岸小区黑板报由当年迁居此地的几位云南大学老教授所创办。“没有经费,连粉笔都是从云大教室里‘偷’来的。更没有稿费,完全是义务劳动。我们几个人就这么写写画画,日头大就戴上草帽,下雨就搬到屋檐下。”黑板报创办者之一、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石鹏飞回忆。
石鹏飞的初心:记录小区变迁,体现学者良知
2004年,石鹏飞从江岸小区迁居龙泉小区,他主编的“教授黑板板”随之迁移,形式也从原来供众人围观的黑板报变为业主每家一份的铅字小报。
今年72岁的石鹏飞在云南文化圈赫赫有名。他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语言辛辣风趣,观点新锐超前,来听课的学生挤破了门槛。退休后也是大忙人,是各种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的座上宾。就在前几天,《龙泉苑》即将付梓之际,百忙之中他还给税务局的公务员讲了一堂《老子》课。
这样一位知名教授,却二十五年如一日,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担任一份社区小报的主编。其实,他既是主编,也承担小报的编辑、约稿、写稿和版面设计工作,基本上“一人独揽”,足见耗费心血之巨。
“我做这件事情,有三个原因。第一,我把它当成一个课题,就像当年费孝通在江苏搞田野调查、撰写《江村经济》一样,我想通过这张小报观察和记录一个小区的发展变迁。第二,我认为大学教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有所担当,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作出一些实际的贡献。第三,知识分子多少要有一点社会良知,我也想通过这张小报,向社区居民普及一些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常识,比如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素养等。”
石鹏飞还兼任龙泉小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举凡装修噪音扰民、天然气入户、垃圾清运、文明养狗等大事小情,他都要一一过问。
从血缘到心缘:现代居民小区的人际关系嬗变
龙泉小区业主孔繁丽是昆明官渡一中语文老师,平时喜欢写点生活感悟之类的文章。她曾在小报上发表过一篇《今夜车泊何处》,用委婉的笔触反映小区停车难问题。“我感觉这张小报是不仅是小区居民的心灵花园,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邻里之间、业主和物业之间有什么矛盾,在上面刊登一下,都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石教授主编的这张小报褒优贬劣,对我们做好物业服务工作很有鞭策作用。”龙泉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罗星查说。
《龙泉苑》除记录小区发展、反映社情民意外,还设有报刊文摘、科普、诗词、随笔、漫画等栏目,活生生一扇观察世道人心的窗口。最新的第150期第2版,石鹏飞以笔名“凤翥”发表了一篇小文《孔子谈“信”》,阐述治国、做人、交友都要讲信用。
“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经历了血缘、地缘、业缘(职业相同)、心缘(价值观相近)四个阶段,个人的自由度变大,隐私权也得到空前保护。但不能说我们现在进入互联网社会,人和人之间就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彼此间需要感情的交流和碰撞,生活中也需要互相扶持。如何破解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我认为是中国社区治理面临的最重要课题。”石鹏飞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