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堤在 向险冲锋
人在堤在 向险冲锋
今年夏天,面对肆虐的洪水,东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迅即抽调50名官兵组成抗洪任务突击分队,在南昌市新建区固守堤坝25个昼夜,先后15次紧急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全力排除20余处险情,以“洪水袭来我作堤”的无畏担当,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这本就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1998年抗洪中,该营所在单位被原四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
官兵们的抗洪抢险事迹感动了一位青年。8月5日,得知该营完成抗洪任务回撤的消息,新建区高考生涂杰本想赶去送行,但部队已经撤离。在某小学黑板上,官兵们发自肺腑的留言寄语,让填了多个军校志愿的涂杰热血沸腾。他通过视频告诉该营官兵:“我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
党员带头 坚守一线
入夏以来,受赣江流域持续降水及鄱阳湖洪水倒灌等影响,赣江北支南昌段水位暴涨。7月11日11时许,大雨初停,南昌市新建区廿四联圩大堤上温度高达40摄氏度,闷热异常。该营执行任务官兵兵分两路,教导员曾友平带着党员骨干下河堤,在临水侧铺设防浪布,某连指导员蒋旭辉带领其他官兵在联圩边挖沟渠。官兵们与时间赛跑,个个汗流浃背,赶在洪峰到来前完成防御加固任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星圩段出现泡泉!”距离险情最近的蒋旭辉带着官兵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洪水裹挟着泥沙从几个泡泉点喷涌而出,那么大的洪水,不少官兵都未曾见过。”蒋旭辉说。
“我水性好,我先下!”刚入党不久的中士单良当即请战。一个、两个、三个……党员骨干们紧随其后跃入水中,迅速在一个泡泉附近筑起一道人墙。运送沙袋的官兵们,扛着50余斤重的鹅卵石编织袋,来回奔跑在200多米长的泥泞水田里。经过6个小时鏖战,官兵们成功堵住4处泡泉。
7月14日5时,天刚放亮。接到南昌市联圩镇前洲村芦洲渡口突发跌窝险情后,官兵们火速赶赴一线。
芦洲渡口大坝一侧出现一条长约10米、宽3米的坍塌带,堤上的水泥路下方被洪水掏空,洪水裹着泥浆急速涌出,大堤下方出现跌窝,若不及时翻填封堵,极易发展成决口。
确定方案后,蒋旭辉第一个跳下齐腰深的泥水坑,几名党员紧随其后跳入。泥浆和洪水搅作一团,淤泥直接淹没膝盖,官兵们每挪动一步都异常艰难。他们拼尽全力,将一个个沙袋垒成封堵洪水的墙。
“在抗洪抢险战场上,党员就是冲锋的旗帜。有他们在,我们就有底气!”列兵陈飞翔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大家体力快速消耗,已经筋疲力尽,但一想到身后的8万多群众和18万亩良田,身上仿佛就有用不完的劲儿!”
危险面前冲得上,关键时刻显党性。该营先后有8名战士在堤坝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连续作战 处置险情
“00后”列兵涂超,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他的腿上起了湿疹,医生嘱咐他千万不能再下水了,但他仍然坚守一线。“再多搬一袋,再跑快一点,绝不能被当作是个病号!”涂超说,险情面前,守大堤就是守阵地,一名战士怎能轻易下火线。
连续作战,人在堤在。该营抗洪抢险官兵平均年龄只有25岁,双脚被洪水泡得发白变形,胳膊脖子被晒得黝黑爆皮,但他们肩负重托,越战越勇。
列兵陈毅伟今年刚满18岁,是该营年龄最小的抗洪抢险战士。7月14日,连续奋战6个小时排除跌窝险情后,陈毅伟随即申请转战封堵泡泉任务,直到22时任务结束。这一天,他在堤坝上连续高强度奋战14个小时。
“在我们营,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返回临时驻扎营区休息的路上,陈毅伟很兴奋。他年龄虽小,骨子里却有无限潜能。其实,在上堤抗洪的第一天,陈毅伟就跟着班长跃入齐腰深的洪水中,同战友们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连续7个小时处置险情。
7月的廿四联圩大堤,烈日炎炎,该营官兵挖掘导渗沟1200多条,装运沙袋5万多个,一次次成功战胜洪水。
洪水不退 官兵不退
7月20日,大雨滂沱。南昌市新建区廿四联圩联庄村段堤坝受雨浪冲刷严重,随时可能发生塌方,附近5万多名群众、10万多亩良田面临严重威胁。
这场暴雨从19日晚上开始,持续了十几个小时。铺设堤坝防浪布,能有效防止塌方险情出现,但铺设任务只能靠人工下水完成,加上天气恶劣、洪水较深,危险系数极大。
“雨太大了,再等等吧!”狂风暴雨之中,带路的向导和周边群众一再建议准备下水铺防浪布的官兵。
“突击队员,跟我下水!”得到指挥员的允许后,三级军士长徐康乐带领大家迅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纷纷跳入洪水中。雨急风大,堤陡路滑,洪涛卷起的浊浪令人生畏,但不能阻挡抗洪官兵的战斗步伐。
“沙袋固定在防浪布底端,埋入水中压实……”徐康乐一边提醒战友,一边冲在队伍最前面,荡起的污泥溅满全身。
在水下放置石袋固定防浪布的过程中,下士王安忆突然感到掌心一阵刺痛。等他抽回右手,只见鲜血从伤口中流出。他咬咬牙没吱声,继续战斗。
堤上,装填运输组源源不断将石袋抛给洪水中的战友。列兵张佳宁、熊乐翀每次肩扛两个石袋,在60米长的大堤上往返奔跑。官兵们通力协作、连续奋战,仅用4个小时就完成了200多米的防浪布铺设。
“解放军来了就能顶得住,有部队在我们就安全了!”当地群众称赞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