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粮仓家底 确保口粮安全
摸清粮仓家底,确保口粮安全
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保障能力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日前,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执法督查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顺利完成,大清查全面摸清了库存家底,建立了分区域、分性质、分品种、分库点、分货位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数据库,交出一本实实在在的“明白账”。
粮食库存可满足1年以上需求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构成主要分三大类: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库存都能够满足1年以上需求。
“从储备品种看,以口粮为主,小麦、稻谷等口粮占七成左右,有的省份根据当地特色和消费习惯建立了少量杂粮储备,36个大中城市和市场易波动地区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大米、面粉等成品粮储备,可满足当地15天左右市场供应。”该负责人说。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连续3年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每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多万亩,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3000多个,改造和新建粮食质检机构487个……一系列数据彰显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定力和信心。
近年来,各省各部门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储备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市场流通活力进一步激发,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向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危仓老库”升级,促进节粮减损
平房仓横向通风储粮技术、便携式储粮生物危害检测仪、粮情动态云图分析软件系统……在8月25日启动的2020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上,一系列兴粮兴储新技术亮相,展现出我国粮食储备保障的科技力量。
在江西南昌南良荆山粮库4号仓房,仓内温度凉爽适宜,测温线、降温机组、表层控温机等设备进行着不间断的监控和温度、湿度调控。经过仓库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南良荆山粮库已建成信息化智慧粮库。
南良荆山粮库保管员桂城向记者介绍,浅层地能低温储粮技术可将粮食温度全年维持在平均15℃以内的低温状态,降低粮食的呼吸强度,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减少粮食损失和药剂使用,延缓粮食品质陈化和劣变,达到安全、保鲜、生态储粮的目标,实现绿色储粮。
据了解,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补助100多亿元用于“危仓老库”粮库维修改造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仓储环节的节粮减损。从仓储技术看,我国粮食仓储能力明显增强,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表示,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全链条推动节粮减损,实现国家储备管理优化协同高效,全面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大国粮仓”进入强监管时期
近年来,各地创新粮库监管方式,信息化支撑作用日益彰显。
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经过5年试点,搭建了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信用监管制度,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相关办法,在粮食部门探索建立粮食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山东、安徽等省建立了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的远程监管系统,实现智能化远程监管。
通过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一整两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管理平台与25个省份实现数据对接。截至目前,各地已有4.5万户粮食经营者、1.3万名检查人员分别纳入检查对象和执法队伍名录库,通过粮食行业“双随机”抽查应用系统开展检查活动113次。
此外,各地主动适应市场化收购比重大幅上升、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的新形势,强化粮食收购监管,严防发生区域性“卖粮难”和“打白条”等问题,收购工作总体平稳有序。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切实加强销售出库监管,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严肃查处掺杂使假、拖延阻挠出库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治理各种形式的“出库难”。
据统计,近三年,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每年查办的涉粮案件达5000多起,有力保障了粮食仓储安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